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近年來,山東堅持滿足文化需求和增強精神力量相統一,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好促進廣大農村群眾物質富足、精神富有。
墨瑞鱈的“自述”:從澳大利亞到青島開枝散葉,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朱佳鑫
我叫墨瑞鱈,可不是青島人常說的“大頭腥”深海鱈魚,從族譜上看我是來自澳大利亞墨瑞河的淡水魚。中國海洋大學科研團隊一群志同道合的養父母,把我抱養回國,經過多年努力探索,我在萊西河頭店鎮楊家屯村安家落戶、開枝散葉。
如今,大家都稱贊我體型肥壯勇猛、肉質鮮美,是具有高價值的“貴族魚”,我還光榮入選農業農村部2023年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我在陸基循環水系統環境中生長,養父母為了把我養大,吃的、住的、裝備可沒少花錢,“保姆”也給配備了好多位。現在,養父母已經為我準備好出境資質,就憑我目前這身實力,可以隨時走向世界。
>>>傳奇身世
無心插柳的相逢
養父母為什么要抱養我,說起來話長了。2010年,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麥康森院士,還有宮慶禮教授,去澳大利亞參加有關鮑魚家族的研討會。在這個過程中,中餐廳里的一條魚牽動了他們的目光,這條魚就是我的本族墨瑞鱈。
他們當時就惦念上我了,因為良好的口感及其他優良特性,他們一直想把我抱養回中國。經過多方努力,終于在2011年年底,他們把我帶到中國這片熱土。我身體呈紡錘形,背部為黃黑色或墨綠色,腹部色淺呈黃白色,身體兩側有漂亮花紋,名字還有其他叫法,像澳斑、龍紋斑、蟲紋鱈鱸。我的老家在澳大利亞南部墨瑞達令水域,在自然水域常棲息在有沉木或水草叢生的遮光隱蔽處,夏季夜晚時最活躍,白天怕光不太愿意活動,是澳大利亞個體最大的淡水魚,成魚個體可達80~100厘米。據說,在我的族群中發現過體長1.8米、重達113千克的大家伙,壽命可達上百年。
養父母說,由于傳統養殖費水、風險大,人類所需蛋白質生產需要一種非常穩定的生產形式,再加上雞族和豬族都已經進入工業化生產,所以也給我單獨設計了一套養殖系統,叫工業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節水、風險可控、有不少優點,最重要是挖掘了我的其他價值。
現在,我們的族群在萊西市河頭店鎮楊家屯村安家,在青島七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獨占150畝地,建設了養殖示范中心、水肥一體化溫室。聽說鱖魚家族和三文魚家族也在這里生活,我其實不太擔心自己地位問題,實力決定了我的地位不被撼動。
我們是群體選育。群體選育需要樣本量比較大,生長性狀的選育是選出來生長快、體型好的,抗病力強的作為備選的親本,在親魚的養殖過程當中,要經過不停地淘汰,重新選育留出最好的那部分,作為最終的親本。如果從澳大利亞直接進口親本成魚會很貴,因為在澳大利亞自然水域里的我們屬于保護動物,未經許可不能直接捕撈。之前,我們這個品種只存在于一條河叫墨瑞河,所以墨瑞鱈也是音譯過來的,在上世紀70年代,當地政府牽頭對我們族群進行資源保護,后來在野生種群里做繁育,到上世紀90年代,我們墨瑞鱈在養殖端實現商品化。
>>>幸福之旅
保姆環繞的待遇
我們族群很低調,如果光線太亮會躲到陰影地方,在強光線下不愿意吃飯,會影響成長發育,而且我們跟其他淡水魚相比算是比較兇猛的,特別是在養殖密度低的時候。我占的地方,別的同類侵入我的領地可不行,必須沖過去理論理論,把它們強力趕走。
特別是被選拔出來作為商品魚之后,是不進行投喂的,我們處于饑餓狀態,餓昏了就亂咬,不管是咬尾巴還是咬頭,反正就是一個咬……沒東西吃,磨磨牙也行啊!
為了讓我更加出色,養父母請了好多位保姆,來幫我改善體質。有營養保姆,負責我營養的攝入、保證質量,還請了治療疾病的保姆,還有防控、技術裝備方面的保姆,這些保姆水平都很高,都是專家級別的。他們太重視我了,都是來捧我的,已經感覺到要被捧紅的節奏。
人們都說我們淡水魚類身上有土腥味,當然這也是魚類的天性。為了降低我們身上的土腥味,科研保姆特地研究土味素形成原因,以便找到應對方式,他們是真能操心啊。聽說納斯達克資本市場也關注到了我們這種先進養殖方式,已經有陸基循環水養殖的三文魚上市,這是要跟我競賽啊。三文魚名氣很大,我們墨瑞鱈也不是吃素的,不信就比比看吧!
幕后篇
迫切需要高檔淡水魚
中國海洋大學水產研究學院宮慶禮教授,他也是七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他說,一條魚要有市場價值,首先是口味要好,“自2010年回國之后,我們跟原農業部科技司相關領導商量,科技司領導聽到引進墨瑞鱈的想法后,也很興奮,很支持。”
原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顯良說:“如果是引進一條海水魚意義有限,因為中國養殖的海水魚品種特別豐富,但是淡水魚品種比較單調且都不是名貴魚,迫切需要一些高檔淡水魚。在我們國家,約12億人口生活在內陸地區,顯然,吃淡水魚的人要比吃海水魚的多很多”。
所以,墨瑞鱈的引進得到國內各方大力支持。2011年開始,我國從澳大利亞相關機構引進魚苗開展養殖。宮慶禮教授告訴記者,今年5月在深圳開院士論壇的時候,“劉少軍院士說,‘我們要用全球的眼光和視野,在全世界尋找具有優良的生物種質、性狀的一些品種,把它們帶回來開發我們的養殖產業,滿足我們國家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生活水平這種需求’,工業化水產養殖的時代即將到來。”
宮慶禮教授介紹,目前七彩種業基地一期項目每年可以養20萬尾成魚,等到二期項目建設起來,可以養50萬~60萬尾成魚,將來的規模希望達到400萬~500萬尾。項目采用工業化循環水養殖,是為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養魚的水經過各個使用環節,經過水處理系統又返回到養魚系統,水的循環利用達到95%,基本實現水資源全效利用,屬于先進的節水型養魚產業。
“目前,國內工業化循環養殖處于一個剛剛起步的階段,擁有這種技術的公司并不多,把養殖密度提高到國際水平的,就更非常稀少了,所以我們現在屬于科研型、引領型公司。”宮慶禮教授說道。
宮慶禮教授說,人們對于海水魚和淡水魚的喜好是因為口味不同,兩類魚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內陸地區人們覺得海水魚味腥,海邊人們覺得淡水魚土腥味重,為了解決土腥味讓魚口感更好,我們團隊開展了土腥味來源調查研究,分析土味素是什么東西構成的?由哪些菌群產生的?通過研究怎么樣把它們消除掉,把口味好的一些因素提升起來。”
高質高價,售價過百一斤
宮慶禮教授告訴記者,數字化養殖是水產養殖的趨勢,“我們從機械化,減少和代替人力勞動,發展到信息化,注重對信息的采集,再到智能化,通過采集的信息,通過自動化的手段再反饋回來,以達到控制的目的。下一步,我國的水產養殖將實現信息化和智能化,要完全智能化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信息化是可以做到的。”
七彩種業用工業化循環水養殖系統養魚,將來養殖產品要行銷全世界,必須拿到全球市場銷售的“鑰匙”。中國海關專門設計了一套出境水產品養殖場的標準,七彩種業公司建設之初就請出入境商品檢驗檢疫局專業人士幫助把關,一次性通過國家海關總署審定的“出入境水生動物養殖場”備案。
“這就等于有了敲門磚,可以把一條中國魚變成國際化的魚。”宮慶禮教授說,水產種業的發展與養殖業密切相關,“青島市也很關注、非常支持,未來將在青島建立藍色種業研究院和水產種業園區,有效促進青島水產養殖業再發展和提升。”
青島七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明也是科研團隊的一員。劉明介紹,2011年從澳大利亞直接進口的是剛孵化出來的小魚苗,從2011年到2015年的這段時間里,團隊一共引進五百萬尾墨瑞鱈的初孵仔魚,并在養殖過程中進行選育。目前,墨瑞鱈魚已實現全人工繁育。“種魚是選育出來的,種魚培養也在七彩種業的養殖系統里完成,都是全封閉循環的。”劉明介紹道。
種魚性腺發育成熟以后,工作人員就要挑出狀態良好的種魚進行催產。催產完之后要人工取卵、人工取精,然后人工授精,然后人工孵化,再人工培苗。培育苗階段,目前餌料分兩種,剛開口小魚苗要攝食生物餌料,目前主要使用鹵蟲(豐年蟲幼體)。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以后,改吃馴化飼料,隨著它一步步長大以后,轉成成魚養殖飼料。目前,七彩種業為墨瑞鱈研發了專門的飼料,可以滿足魚的營養需求、生長需求,同時也滿足高密度循環水模式對飼料的一些特殊要求。
墨瑞鱈第一年生長相對慢,第二年基本就可以長到商品規格(體重3斤~5斤),2斤重左右的商品規格生長需要14個月左右。目前,墨瑞鱈商品魚在批發端市場價格與高端海水魚接近,因為七彩種業的魚無抗生素、無藥殘、無寄生蟲,所以選擇進入比較高端的市場,價格也高一些,有些市場售價達到120元一斤。
劉明介紹,以前團隊做過若干海水魚品種,墨瑞鱈是第一個淡水品種,“當然這個魚也可以在半咸水里面養殖,像國內一些河流入海口地區就可以。”墨瑞鱈是他們以往培養的品種里最難的一種魚,第一是它的性成熟周期太長,基本上需要達到8歲左右才能性成熟,所以導致親魚培養周期就很長;第二是它的產卵量非常少,一般20斤以上的雌魚每次產3萬粒卵左右,而一條20斤重的鯉魚能產幾百萬粒卵,所以墨瑞鱈魚產卵量相對偏少、繁殖力弱。另外,在魚苗的馴化階段,馴化轉口也比較難。
養殖過程中,墨瑞鱈特別怕寄生蟲,因為它的鱗片很細、很薄,寄生蟲一旦侵入就沒有抵抗能力。“現在研發的陸基循環水養殖模式,非常適應墨瑞鱈魚的生長。墨瑞鱈魚耐受高密度,養殖密度一般維持在每立方水體100~150公斤,最多可以達到300多公斤。”劉明說道。
高效省水還“賺”菜糧
七彩種業項目萊西基地北側廠區就是白土礦坑,以前挖白土形成約400畝的礦坑,有常年雨水和地表水積存。現在項目工業化循環養殖需要日常補水,這部分水源補充主要來自于礦坑,使用比較深層的水,取來之后要在儲水池里面做預處理,才能進入養殖車間里。
劉明告訴記者,“這也算是有效地利用了礦區土占地,對解決設施農業用地從哪里來的問題,提供了一部分解決方案,很有生態意義。因為我國對土地的管理非常嚴格,18億畝耕地這個紅線不能破。現在設施農業成為了鄉村振興的一個抓手,設施農業首先不能占用基本農田,我們用廢礦區還有一些荒廢地、非耕地來做設施農業可謂一舉兩得。”
陸基工業化循環水養殖,是國家設施漁業重點發展方向。“這種生產模式節約用地、產出效率高,一個標準養殖池直徑6米,年產量在一萬斤左右,相當于5~10畝高標準池塘的產量,相當于300多畝大水面產量,非常節約土地、非常高效。”劉明介紹,我國人均占有淡水量總體偏低,只相當于全世界人均占有淡水量的20%左右,青島更是淡水結構性缺水城市,“在青島發展設施漁業,在項目設計之初,就要奔著節水的目的去做。”
在整個養殖系統里,有一個比較關鍵的環節,叫機械過濾。機械過濾需要用高壓水,把魚糞、剩的飼料及懸浮物給帶出來,保持養殖環境清潔。傳統流水養殖每天換水量是600%~1200%,現在七彩種業項目每天補水量只有2%左右。“顯然不是一個量級的,所以陸基循環水養殖在節水方面優勢明顯。”劉明說道。
劉明介紹,就是這每天2%的換水量,也不會浪費。這些水把養殖場里的殘餌、糞便帶出去以后,經過一系列技術處理,實現水肥一體化,可以用來種植水培蔬菜。在夏季可以進入藕塘,從藕塘里流出的水再進入水稻田里,藕塘里的藕和以及田里水稻都生長得非常好。稻田里的水還可以進入旱田進行澆灌,把水資源進行最大化利用。
“七彩種業在萊西算是第一家種水稻的,可以說每天換出來的水,基本不會外排,在園區內就可以消納。”劉明說,傳統養殖靠天吃飯風險大,像某些地區如果下場暴雨,就會給養殖戶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還有兩廣、福建地區會有臺風,損壞海上網箱、沖垮陸地養殖池塘時有發生。陸基工業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的風險相對可控,因此項目也吸引了多方資本的關注和投資。
“目前,國內養豬養雞已經基本實現工業化生產,團隊在設計整個養殖模式之初,就是沖著漁業工業化發展方向,要求目標就是實現系統和廠房的模塊化、標準化生產和裝配。”劉明告訴記者,七彩種業的廠房是裝配式的,養殖系統都實現了標準化,可以現場組裝,在跟社會資本結合以后,發展跨上快車道。
■心聲 授人以漁,責無旁貸
宮慶禮教授說:“目前,我們已經在貴州把這個項目復制落地。我們也響應國家號召,把最先進的技術帶到比較偏遠、需要產業支持的地方,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情懷和責任。項目對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肯定能起到一定的幫助和支撐作用。我們做幫扶項目最核心的不光是建成、建好,而是一定要運營好,真真正正出效益,促進當地產業振興。”
劉明說,七彩種業為在促進鄉村振興上有所作為,整個園區還有養殖模式,正在進行對外推廣復制,稱為EPC+O模式。他們不光承接規劃、設計建造、設備安裝等業務,還提供運營業務,防止資產閑置浪費。團隊在貴州“復制粘貼”的第一個項目,一期占地35畝馬上就要投產,目前還有其他的項目進入規劃和洽談階段。
“首先,像我們團隊這種養殖模式,完全跳過了傳統水產養殖模式,直接進入工業化階段,對當地水產養殖產業發展能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其次,為當地創造了就業,項目提供的工人工資在農業系統里屬于中等偏上水平,可以解決不少人的就業問題。更重要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團隊運營,可以給當地群眾提供扶持性扶持資金和更多發展機會。”劉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