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振超:如果沒有改革開放 青島港的發展不會這么快
許振超(中)與青島港的工友們分享經驗。(青島港供圖)
■開欄語
1978~2018,中國改革開放40年,既是一段國家的輝煌傳奇,也是億萬百姓的平凡人生。
11月13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展覽運用歷史圖片、文字視頻、實物場景、沙盤模型、互動體驗等多種手段和元素,集中展示改革開放40年來黨中央推進改革、擴大開放的戰略擘畫,多角度、全景式鋪展開一幅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其中,上合青島峰會、“萊西會議”、青島港等青島元素出現在展覽中,成為改革開放的精彩注腳。本報今起開設專欄,聚焦“偉大變革”中的青島元素。
作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楷模,來自青島港的“金牌工人”許振超也出現在展覽中。今年68歲的許振超是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工程技術部固機高級經理,現任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兼職副主席,曾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最近,他又作為本市三名代表之一,入選了改革開放杰出貢獻100名擬表彰對象。時至今日,“振超效率”仍名揚四海享譽全球,是青島港的一面金字招牌。
□半島記者 劉雪蓮
先后七次刷新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使“振超效率”享譽全球,他是《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中的青島元素,改革開放40周年黨中央擬表彰的杰出貢獻100人中的一員。11月29日,半島記者在青島港新聞中心對話許振超,聽他講改革開放帶給他的那些機遇和成長。
改革讓付出得到應有回報
當1978年改革開放來臨時,1950年出生的許振超已經當了十幾年的工人,到青島港工作也有了四年時間。許振超說,那時一個月42塊錢的工資,工作十幾年攢了不到200塊錢。
1979年,許振超結婚了,小兩口因為沒有自己的房子,只能各自住回父母家。“這樣不是長久之計啊,還好領導給解決了一間宿舍。”許振超所說的宿舍在青島港6號碼頭,面積只有9平方米,不見陽光、靠海潮濕。1985年,許振超在辛家莊分到了一套52平方米的房子,六樓朝南,很溫暖。而那時,辛家莊還沒通公交車,許振超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單程就要用上1小時10分鐘左右。到了1998年,許振超買了一套三居室,住房問題徹底解決。
伴隨著住房問題的升級,許振超的工資也一直在漲。改革開放后,青島港很快實行了計件工資制,許振超每個月能拿到七八十元錢了。“青島有種大紅腸,以前摸摸口袋不敢買,工資漲了,就買了一根紅腸,那就是自己的一個小愿望。”許振超回憶道。
1992年,隨著鄧小平南巡重要講話的發表,青島港內部改革進入一個全面深化的關鍵時期,率先在全國港口中打破“鐵飯碗”、“鐵工資”、“鐵交椅”。同年某月,許振超的工資突然到了1000多元,已經習慣100多元工資的他,當時的感覺就是不敢相信。到了1998年,迅速發展的青島港務局在職工收入分配上向一線重要崗位傾斜,許振超和隊友的月工資,比管理層還要多,在青島市也算高收入。
在許振超看來,改革開放是為了讓人們生活更幸福。讓人在社會生活中有一種安全感,讓人們的工作付出有回報。符合老百姓的心愿,才是好的改革。而青島港在改革開放中,一直重視職工利益,也因此塑造了核心競爭力,也就是員工的能力。
當年“夢想”早已甩在身后
許振超的成功,離不開集裝箱、離不開橋吊。1984年,青島港組建集裝箱公司,許振超當上了第一批橋吊司機,也給他打開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嶄新窗戶。
“1976年前后,在6號碼頭出現了集裝箱,但那時根本沒有專業設備。”許振超回憶說,那時沒有專用集裝箱碼頭,沒有專業裝卸隊伍,沒有橋吊等專業設備,只能用船機裝卸,然后租賃叉車來運輸。“1982年得到一個消息,說青島港要裝橋吊了。”許振超說,從得知這個消息開始,自己和工友們就在期盼著、等待著,然后向隊長推薦自己,想去開橋吊。
1984年,青島港正式成立集裝箱公司,許振超也如愿開上了橋吊。“那時真是如饑似渴地學習,了解國內外各種碼頭、碼頭工人、船舶的信息,盡快掌握現代化的裝卸技術。”1987年,青島港第一臺橋吊正式投入使用,單機效率平均達到每小時10個自然箱,每年作業量實現8萬多標箱。
“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鹿特丹港一年的集裝箱吞吐量是650萬箱。”許振超說,那時自己和工友們覺得,如果有一年青島港能干到100萬箱就很了不起了,100萬箱簡直就是我們的一個終身夢想。但是,讓許振超他們沒有想到的是,1996年集裝箱公司的吞吐量超過100萬箱,2017年青島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30萬箱。
許振超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當時的好政策,沒有青島港重視一線工人權益的種種舉措,青島港的發展不會這么快。
二次創業拼出“振超效率”
改革開放在讓青島港有了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許振超這樣的人才提供了成長的沃土。
2001年,青島市和青島港集團實施外貿集裝箱西移戰略,啟動前灣集裝箱碼頭建設。許振超也開始在前灣港這片更大的天地開始了他的二次創業。
現代化橋吊一臺臺增加,業務量越來越大,帶領職工創造集裝箱裝卸船世界紀錄這個念頭在許振超腦海中越來越強烈。2003年4月27日晚,前灣港碼頭燈火通明,許振超和他的工友們在“地中海阿萊西亞”輪上開始了向世界裝卸紀錄的沖刺。到28日凌晨2時47分,經過6小時27分鐘的艱苦奮戰,全船3400個集裝箱全部裝卸完畢。許振超和他的工友們創下了每小時單機效率70.3自然箱和單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紀錄。5個月后,他率領團隊又把每小時單船339自然箱這個紀錄提高到每小時單船381自然箱。
青島港將許振超帶領團隊創造的世界集裝箱接卸紀錄命名為“振超效率”。“振超效率”一舉震驚世界航運界,許多知名航運公司聞訊,主動尋求與青島港合作,僅8個月時間,青島港就新增13條國際航線,當年青島港集裝箱吞吐量實現24.3%的高速增長。
“集裝箱滿天飛”指日可期
從1987年第一臺橋吊在青島港啟用,許振超經歷了9代橋吊,并親自操作了前面的8代。而第9代橋吊時代,已進入無人碼頭時代。
2017年5月11日,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投入商業運營。碼頭現場空無一人,83臺機器人有條不紊拆裝集裝箱扭鎖,無人駕駛導引車有序穿梭……而這背后只需9人遠程監控,節省人力70%。
2018年4月21日,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在“中遠希臘”輪作業中創出單機平均效率每小時42.9自然箱、船時效率每小時218.1自然箱的新世界紀錄,驚艷全球航運界。
“集裝箱無人碼頭仍然沒有改變傳統作業模式,雖然沒有人,但是作業模式依然是傳統的,用橋吊拿下貨物,再從橋吊拿到車上,車再拉到堆上。”許振超認為,未來技術僅僅代替人是不夠的。“再過十年,或許會集裝箱滿天飛。”許振超說,科技讓一切都有可能。
68歲的許振超雖已離開青島港生產一線,但仍在繁多的社會職務中不停轉換角色、忙碌著:在全國人大考慮法律的問題、在全國總工會考慮職工權益的問題、在科協關注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在各大職業院校播撒職業教育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