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4歲的宋德強已在建筑行業埋頭苦干了17年。在年復一年與鋼筋的打交道中,他從笨手笨腳的學徒成長為中啟膠建集團建筑五分公司的高級技師。“沒有別的,就是拼”,宋德強說,看似平凡的鋼筋工崗位其實很有學問。憑借這股子愛“拼”的勁頭,他把鋼筋工這種別人眼里的“粗活”做細,在他眼里,做得好,鋼筋也是藝術品。
不下蠻力,鉆研技術 宋德強是膠州人,中等身材,黑瘦。雖然今年才34歲,但和鋼筋打交道已經17個年頭。1999年的初中畢業,他便到工地上做起了鋼筋工。最開始的時候他學得慢,“笨手笨腳的,我綁扎好了別人還得幫我修整。”宋德強加班加點反復練習,數月之后,他鋼筋綁扎速度和質量都漸漸趕上甚至反超了其他工友。宋德強覺得,一輩子只下蠻力沒什么出息,想學點技術。他一邊跟著師傅學,一邊買相關書籍啃,一年就出師了。
不久,宋德強領班做一個工程,照著料牌下鋼筋、加工箍筋、綁扎梁柱……這些活他會干,但他看不懂圖紙。宋德強邊干邊學,最終,工程順利完成,他的技術水平也突飛猛進。2002年,宋德強就開始組建自己的鋼筋隊伍,剛過20歲的他就成為中啟膠建建筑隊的中堅力量。
憑肉眼,誤差不超2毫米 看到宋德強技術能力強,公司領導開始鼓勵他參加職業技能大賽。他先是獲得了青島市建筑行業技能大賽第一名,又在來自全國各地區100名建筑行業能工巧匠的較量中獲得了第八名。對于自己的成績,宋德強的態度很謙虛,“三分靠手藝,七分靠工具”。雖然宋德強把自己成績的七分功勞歸于工具,但這個工具是他自己琢磨、制作出來的。
“精確”,這是宋德強鋼筋技術的核心優勢。中啟膠建集團培訓中心的姜立君介紹,給鋼筋做彎鉤看上去簡單,實際上,由于對彎鉤角度和長度的嚴格限制及鋼筋回彈對彎鉤造成的影響,非常考驗工人的經驗和手法。姜立君說:“在綁扎鋼筋的時候,規范間距允許誤差10毫米,宋德強不用量,眼睛一測,手工一彎,長度誤差絕對不會超過2毫米。”
傳遞匠心,收徒過百 “干工程一定要細心”,這是宋德強從業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因此工程的每道工序他都會仔細檢查。最驚險的一次,鋼筋架好、混凝土打好,吊車安裝時發現尺寸不對,如果不是發現及時,整個工程都砸了,還有可能危及到工人的生命安全。有了這次教訓,宋德強不斷提醒自己,“一定要多檢查,越細心越好”。宋德強告訴記者,“在別人眼里,鋼筋工是個粗活,但是做得細做得好,它也是一門藝術,生產出來的不是產品,而是一件件藝術品。”
如今的宋德強,年紀輕輕就已成為行業“老匠”,他陸續帶過100多個徒弟,一半以上都比他年齡大,其中30多人先后取得中高級職業資格,他本人則被公司授予“好師傅”的稱號。從普通鋼筋工到高級技師,從學徒到師傅,植根在宋德強體內的“匠人精神”或許將在中啟膠建集團眾多工人中傳播與傳承。本報記者 付曉曉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相關專題:
尋找“青島工匠” 弘揚“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