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網綜合教育部辦公廳近日下發了《關于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沖動強烈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穩妥采取多校劃片。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實施多校劃片。
多校劃片是指一個小區對應多個學校。根據《通知》要求,多校劃片會將熱點小學、初中分散至每個片區,確保各片區之間大致均衡。在具體操作中,實行多校劃片將通過隨機派位方式分配熱點學校招生名額。派位未能進入熱點學校的學生,仍應就近安排至其他學校入學。
教育部:鼓勵地方推行多校劃片 2015年11月26日教育部基礎一司司長王定華表示,教育部考慮推行“多校劃片”,即一個小區對應多個小學初中,讓買了學區房的家庭不確定到底能上哪個學校。
而且教育部還“欽點”了24個城市的名,要求這些城市所有縣市區100%的公辦小學、90%的公辦初中要實現劃片入學。這24個城市分別是: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南京、杭州、寧波、廈門、濟南、青島、武漢、廣州、深圳、成都、西安、福州、南昌、鄭州、長沙、貴陽。
就近入學并不意味著直線距離最近入學 學生家長特別需要注意,就近入學并不意味著直線距離最近入學。《通知》已說明,教育部門是根據適齡學生人數、學校分布、所在社區、學校規模、交通狀況等因素,按照確保公平和就近入學原則依街道、路段、門牌號、村組等確定的劃片范圍,只能確定相對科學的劃片規則,確保適齡兒童、少年整體上相對就近入學。
按照《通知》要求,2016年全國各區(縣)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批準招收特長生的初中所招收的特長生比例,要降到區(縣)初中總招生人數的5%以內。
同時,為了保證招收的每一個特長生都經得起檢驗,《通知》還要求區(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在充分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制定特長生招生具體辦法,并及時向社會公開。
各地要梳理針對特定人群的優惠招生政策,取消不必要的特殊政策。確有必要的,應在學生所在片區內統籌予以保障,原則上不得跨片區擇校。
專家建議:買高價學區房要慎重 外界進行解讀時,把教育部的上述表態和今年3月的一次教育部調研座談會聯系在了一起。
2015年3月31日,教育部在大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調研座談會上部署,各城市要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沖動強烈的城區,推廣熱點小學、初中多校劃片,合理確定片區范圍,緩解“學區房”問題。此外,還要整體設計小學入學、小升初及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分配辦法,努力實現過程公平。
此次會上將重點大城市范圍從2014年的北京、上海、廣州等19個城市,擴展增加了鄭州、福州、南昌、長沙、貴陽,總計24個,24個城市分別是: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南京、杭州、寧波、廈門、濟南、青島、武漢、廣州、深圳、成都、西安、福州、南昌、鄭州、長沙、貴陽,并對這24個重點大城市2015年的中小學招生工作作出明確要求,要求這些城市所有縣市區100%的公辦小學、90%的公辦初中要實現劃片入學。
教育部多次提出鼓勵地方多校劃片、給學區房“降溫”,業內人士表示,由此可見學區房問題已經到了必須改革的程度。當實現多校劃片入學后,過去買學區房100%上這所學校,今后則未必,建議家長買高價學區房時一定要慎重。
評論:實行“多校劃片”入學,還需完善學區治理 記者3月31日在部分大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調研座談會上獲悉,針對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改革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教育部要求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沖動”強烈的城區,推行多校劃片,將熱點小學、初中納入其中,緩解“學區房”問題。
其實這不是新做法,只是對以前頒布的政策的進一步重申。2014年年初,教育部就發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重點大城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通知》。該《通知》要求,到2015年,19個大城市所有縣(市、區)實行劃片就近入學政策,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到2017年,95%以上的初中實現劃片入學。
表面上看,在“擇校沖動”強烈的地區,推行“多校劃片”,可以緩解擇校熱——在學區內的學生都可在學區內就近入學,而且,也可提高就近入學率,但是,如果學區之間以及劃片學區內的學校之間存在比較大的辦學質量差異,那么,多校劃片入學,就會產生新的問題。
一是從以前的擇校變為擇學區,并由此推升學區房價格。在實行按學區入學之后,不少城市都出現學區房價格飆升的現象。道理很簡單,以前是按學校就近入學,因此有學位房,現在按學區入學,也就變成了學區房。二是對于同一學區的學校,都采取學生自主申請方式,如果某校申請的名額少于招生名額,就滿足所有申請者的入學需要;而如果某校申請的學生多于招生名額,則實行電腦搖號,為保證搖號的公正,還會請紀委、監察部門監督,并邀請部分家長參加現場搖號。
當學區內的學校辦學質量差異很大時,學區內的擇校必然暗流涌動。電腦搖號當然是一種分配名額的方式,但這種方式要做到公平、公正,必須確保所有學位都拿出來搖號,不能保留部分名額以便“暗箱操作”。在筆者看來,由教育部門組織、紀委部門監督搖號是不夠的,就是有家長代表參加,但家長代表并不是由全體家長選出,因此恐難代表全體家長進行監督。
比較合適的辦法是,在學區成立學區教育委員會,由政府教育官員、人大代表、學校領導、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社會人士代表共同組成,負責制定學區入學方案,并監督方案實施,這其實是國外實行學區制的國家的普遍做法。學區制不僅僅是就近入學的學區劃分,更要求在學區內實行教育民主管理。
眾所周知,義務教育之所以不均衡,是由于對學校的投入不夠,以及投入的方式“嫌貧愛富”。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一方面要增加教育投入,另一方面要轉變投入方式“雪中送炭”。而這很難靠相關部門進行主動的調整,而必須引入教育民主管理機制,對于教育撥款,應該有專門的撥款委員會制定預算,監督政府撥款,而不是由政府主導撥款。
所以,在實施劃片入學的同時,必須完善學區的治理,成立并發揮學區教育委員會的作用。政府部門要意識到,用行政手段推進劃片入學,卻不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和教育民主管理,對擇校熱的治理,將很難徹底,整個社會還會存在嚴重的擇校焦慮。
[編輯: 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