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當……”
鐘表蘊藏著別致的懷舊情懷
仔細聆聽鐘表的滴答之聲
彷佛帶走了往昔的日月年華
時光逝去不復返
在膠州九龍街道
有這樣一位情有獨“鐘”的老人
不愛花草
愛鐘表
60年
他的手
接觸過國產、德國、日本、前蘇聯等
各種機械表
……
“從清朝開始,我爺爺就修鐘表,上世紀40年代爺爺帶父親從浙江舟山來山東繼續從事這門手藝,1947年我在青島出生了……”午后溫暖的陽光穿透窗戶鋪灑在地面,73歲的張金輝在屋內的百年老鐘的“滴滴答答”擺動聲中向我們訴說了他的故事。
1960年13歲的張金輝在膠南王臺開始跟著父親學修表,此后他輾轉上海、青島等地,一邊做著修表生意一邊收藏著各式的表。或許是特殊的緣分,1965年張金輝回到膠州,4年后和膠南姑娘薛桂秀喜結良緣。
從此一個人的漂泊,變成兩個人的扶持。1978年夫妻二人在鋪集鎮鋪集3村開了一個表店——宏順表店,這一開就是20年。
90年代后期,鐘表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似乎越來越低。張金輝收的5個徒弟也都表示掙不出吃的紛紛改行。1999年,為補貼家用,張金輝和妻子賣掉一些收藏的鐘表,帶著幾件不舍扔掉的老物件和一個修表臺從鋪集搬到膠州九龍的營房村,一直定居到現在。
日子逐漸安穩了,可熱愛鐘表的心依舊不減。這20年來,老人依舊愛好收藏各式鐘表。目前,張金輝已經收藏了幾百件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德國等不同國家的表。它們有的是當年社會發展的見證,有的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洗禮。
除了收藏鐘表,修理和研發鐘表的技術也日漸精湛。在他屋內的很多都是張師傅經過再“加工”后研發出來的鐘表。配件也是他通過一些古董市場或者廢品市場回收回來,別人認為是廢品的東西,在他眼里就是“寶”。舊貨市場買回的德國赫姆勒機芯和機殼,自己組裝起來的重錘落地鐘。精密的機芯、晶藍的月象圖,紅木色的木刻,金色的重錘,每刻報時的八音盒樂聲,40多年過去了,仍舊是張金輝最喜愛的一件藏品。
100多年前,前蘇聯的老懷表,在張金輝的手里50多年從未停止運轉。
具有102年歷史的日本精工表,每隔一年就要大修一次。
采訪中妻子也一直幫著忙前忙后的擺放和整理家中的藏表和一些其他藏品.“換作任何一個女人都受不了他這樣的,早些年家里都揭不開鍋了,他還想著去破爛市場買舊鐘表回來。從我們結婚,50多年了,他就天天擺弄這些東西,你們看看,都多大的人了還堆得屋里到處是。”
聽著薛桂秀老人說的話,幾乎句句都是對丈夫的埋怨,但小編看到的卻是她臉上難掩的欣喜,神情中也透出對丈夫的驕傲和支持。50年的風雨兼程,二人都攜手走過,鐘表成為了他們一路走來的見證,或許彼此心中都懂,吃苦的歲月,苦的是身體,只要心里不苦,它終將變成最甜的回憶。
或許是受丈夫的感染,薛桂秀對老舊的物件也格外珍惜。他們結婚時的小凳子、長椅還有丈夫親手做的臺燈,都不曾丟棄。“這些‘老東西’用習慣了,就不想換新的了。現在人用壞了東西是換,我們家的東西用壞了是修,修一修還是能接著用的。”薛桂秀如是說。
采訪結束時,張金輝對小編說:“修表、收藏表,這輩子,60多年了,就這么一門手藝,一個愛好。感謝她(妻子)的支持。”
一座鐘表
一段過往
一個指針
一段時光
……
(傅鴻宇 臧飛 劉靜靜)
[編輯: 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