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9月6日消息 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沒人種地如何破解?農作物傳統種植模式附加值低怎么辦?臨邑劉波海村依靠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回答了這個問題。9月6日,聚焦新舊動能轉換·全國新聞媒體臨邑行采訪團一行來到劉波海村,詳細了解了劉波海村這個基層村莊在農村土地合作社上的成功經驗。
合作社負責人向采訪團介紹創辦情況
劉波海村位于316省道以東,3號公路以南,交通便利,是典型的城郊型村莊。多年來,該村大量的勞動力向街道園區企業轉移,致使大量土地產出少,甚至閑置,土地利用率連年下降。同時,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種田能手、產糧大戶迫切需要更多的土地來拓展經營規模。細心的劉波海村黨員劉繼生意識到,“有人想打工、有人想種地”已經達到了集中流轉土地,建設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基礎條件。
合作社高達27米的烘干塔
去年4月份,有了心思的劉繼生便與村支部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深得大家贊同。說干就干,去年7月份,由劉波海村支部牽頭,黨員劉繼生領辦創辦了金地利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經過經營,除劉波海村以外,大孫、張廟、許廟、崔家、鄧家等周圍村莊土地也加入流轉,規模不斷擴大,達到了6000余畝。合作社通過與美國宜瑞安食品配料有限公司簽訂合約,采取優質玉米、小麥“訂單式”種植模式,高端肥料、農藥由廠家直供,全面降低成本;采用噴灌技術、土地深松、深翻、分層施肥、精量播種、科學化控、綠色防控等一系列配套優質高產栽培技術,保障了糧食產量與品質。外出務工的村里人回來看到后感慨:現在村里的地,比自己以前從頭到尾“伺候”的自家地還能產糧食。
更讓村民放心把自家地交給別人的是合作社的分紅模式。金地利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兩次分紅模式,一部分群眾保底分紅。群眾以一畝地算作一股,前兩年以每畝900元進行保底分紅,以后按照每畝糧食雙500進行分紅。第二部分是增產分紅,對于保底分紅超出部分,按照村入股、群眾和合作社經營者三方均分進行分紅。同時,通過整合各村閑散地、澇洼地等資源,村集體土地入股30余畝,按照保底分紅模式實現集體經濟增收,預計可實現集體經濟增收3萬余元。
在劉波海村的另一個合作社——昌運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大院里,一排排整齊停放的大型機械設備,一座座大型的糧食儲存倉庫,讓采訪團成員們驚嘆不已。大眾日報德州站站長張海鋒對一座高高聳立的榙型建筑頗感興趣,“這是高達27米的糧食烘干塔,能幫我們解決7000多畝土地產糧的烘干問題,節省了晾曬環節。”合作社工作人員向其介紹道,他們還建設了萬噸糧食儲存倉庫等,又為種植大戶解決了儲存問題。如今的劉波海村已經不再滿足于簡單的合作社模式,而是創新成立了種植聯合社,將村里的合作社都聯合起來,擰成一股繩,信息、技術及時共享,成效顯著。
遠遠高于市面承包價的保底分紅讓村民心里真正有了“底”,增產分紅又給了村民多產糧食的盼頭,劉波海村的土地合作社形式可謂是摸到了新形勢下農村土地經營新模式的大方向,村民、村集體、合作社三者隆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勁往一處使,達到了致富增收的良好效果。
通訊員 徐付彪 文 梁湘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