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州擁有5000多年歷史,至今仍保留新石器時代集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于一體的三里河文化遺址。著名景點有:高鳳翰紀念館、牧馬古城、艾山景區、大沽河省級生態旅游度假區。
1958年,膠州劃歸青島市。1961年,重新劃歸昌濰專區。1978年,再度劃歸青島市。1987年,膠州撤縣設市(縣級),屬青島市。而站在距離首次劃歸青島60年的時代潮頭上看,傳承了幾千年經濟重心的金膠州風頭被青島沿海、西海岸新區所掩蓋。時至今日,金膠州騰飛契機終來臨……
提上日程:適時推進膠州撤市劃區 7月24日,山東省城鄉規劃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濟南召開,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山東省沿海城鎮帶規劃。《山東沿海城鎮帶規劃(2018-2035年)》出爐,其中提出要優化行政層級和行政區劃設置,適時推進膠州撤市設區。
推進膠州撤市劃區的背后,今日,我們再讀千年古鎮金膠州的歷史機遇。
GDP總量、增速青島前三,全省第8 2017年青島GDP再接再厲,突破1.1萬億,總量超過省會濟南3800億,增速達到7.5%。各區市看,黃島、膠南合并而成的西海岸一直扮演著生力軍角色,總量超過3200億,膠州排列第三,位居即墨之后,增速更是高達9.2%,遠超青島平均水準。在全省內137縣(市/區),膠州位列第8。
金膠州,這座GDP千億級的黃金城市,正以大跨步的速度快速騰飛。
青島腹地在膠州 決定人口流入及遷徙的因素很多。GDP水平及城市化進程中的外擴均扮演著重要作用。青島受地形影響,城市發展呈現自南向北擴散的局限。從青島版圖看,西海岸新區已具備扮演再造一個新青島的潛力。而膠州與即墨從距離看,都可扮演青島擴張橋頭堡的角色。比較:
即墨:GDP1311億,人口118萬人,人均GDP11.11萬;
膠州:GDP1137億,人口89萬人,人均GDP12.78萬。
膠州人均GDP更高,通勤市區速度更快,更容易扮演青島主城擴張的角色。青島擴張,首站在膠州的趨勢也可從配套、政策角色入手解讀。
大青島戰略配套,在膠州灣北岸 青島特殊的地理結構在早期城市形成及擴張中并未有明顯的副作用顯現。市南區北擴至市北、東擴至嶗山,乃至后期新都心概念的形成、李滄的火熱,均可保證以市南為原點的輻射半徑控制在15km范圍內。
然而青島的城市格局在大青島城市擴張版圖下,顯得格外吃力。
相比較濟南,城市屬于“回”形擴張態勢,東西、南北均有腹地可外擴,中心通達各區僅20km,完全可快速輻射各區市核心區域。
大青島格局下,青島主城區不具備20km范圍內輻射西海岸、膠州、即墨的條件。而近兩年來重大配套紛紛落戶在膠州灣北岸,后期對于人口的牽引力度將極大。如青連鐵路串聯西海岸、膠州、紅島及市區,青島王牌比肩首都機場的4F膠東國際機場落戶膠州、落地的青島中學、青島大學、科技館、國際會議中心、中央公園、上合峰會圈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陣地等等……
三灣三城下,東岸市南市北嶗山已飽和,西岸加持國家政策傾斜更多在獨立發展,北岸持有重大配套及交通中心地帶的天時地利,已處于騰飛階段。
金膠州騰飛,選區戰略已謀定 大青島戰略下,首站在膠州。而作為青島GDP前三區市,膠州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已謀定。在2018年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膠州核心發展策略為:積極融入大青島總體布局,同城發展創出新優勢。堅持在世界“灣區經濟”版圖中謀劃發展,在青島“三灣三城”布局中找準定位,集聚先進生產力要素的能力顯著增強,牽引青島大交通布局加速向膠州延伸配套。
因此,在此基調下,在空間發展戰略上,膠州劃分四大板塊:臨空經濟板塊、城市發展板塊、高新產業板塊、生態農業板塊。而城市發展板塊所覆蓋的膠州新老城區均已達到飽和狀態,生態農業板塊對經濟拉動有限。膠州南北雙向擴張成定局:
1、借助青島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開啟建設活力空港新城。
2、膠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加速構筑魅力智慧新城。
機場與開發區,是膠州的未來,更是大青島戰略下北擴的驅動力及未來。
自六月份上合峰會落幕后,膠州灣的上合組織合作示范區“主陣地”地位業已確立。位于大青島版圖腹地的膠州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由此首度亮相世界視野。此次,膠州將與上合組織國家合作發展貿易產業,建設上合組織成員國對接亞太市場的“出海口”,膠州或將一舉成為國家的貿易重地。
席定上合熱土 圈層領地新品即將加推 現階段的膠州正成幾何式的速度發展,城市的更新需求人居革命。由新城控股聯袂北京城建打造的項目——樾府現已亮相膠州,項目位于膠州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跨海大橋膠州段的首段,融匯國際摩登風尚和建筑古典文明的美式大都會建筑風格,以戶型升級、景觀升級、精裝升級等多維度升級精致呈現。
席定上合熱土,爭藏圈層領地。樾府2.0迭代巨著 建面約113-140㎡奢裝新品 即將面市。
注:文中所涉及圖片、文字描述或其他資料,僅供參考或識別之用,不作為交付標準依據,具體內容以合同內容及政府最終規劃為準。本文中提到的適時推進膠州撤市劃區的消息引自青島早報。
[編輯: 楊昀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