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成本、袁桂芳夫婦展示制作的道具。
文/半島記者 李曉哲 婁花 實習生 牟佳怡 圖/半島記者 張偉 通訊員 王興 孫驥
她是本屆啤酒節嶗山會場開城儀式的市民代表,她是二十余屆啤酒節的見證者,她是6屆啤酒節藝術巡游的表演者,袁桂芳不同的身份背后,代表的是島城市民對啤酒節的一種情懷。
二十余屆啤酒節的見證者 從嶗山開始舉辦青島國際啤酒節以來,啤酒節就成了袁成本、袁桂芳夫婦的一個念想。每年一到啤酒節,就去啤酒城擼個串,喝杯啤酒。啤酒城內一些老商戶也都認識他們。有時候碰到了,他們會高興地說道“這兩口子又來了”。
袁桂芳表示,“我們很喜歡啤酒,對啤酒節也很有感情。這些年,每逢啤酒節,我們有時候白天去,有時候晚上去。就是去玩玩,吃個烤肉,喝點啤酒,看看今年啤酒城又有了怎樣的變化。對于我們老人來說,這是一種情懷。啤酒節的記憶也會一直留在我們的腦海里,不會忘記也不會丟失。不管孩子怎么想,我們兩口子首先要想著把啤酒節的文化傳承下去。”
20余年來,他們每年奉行著與“老朋友”的約定,如約而至。對他們而言,啤酒節已成為心間一種不能割舍的情感。
連續6年參加藝術巡游 此前啤酒節的藝術巡游是重頭戲。在啤酒節嶗山會場,每年參加藝術巡游的人很多,但卻很少有人能堅持6年,年年參加。袁桂芳夫婦甚至自己制作道具,連續6年參加啤酒節的藝術巡游。
2003年8月,報紙上發出召集廣大市民朋友報名參加藝術巡游的消息。看到報紙的袁成本、袁桂芳夫婦,馬上就打電話聯系啤酒節辦公室報名。名報了,可是怎么干,大家心里都沒底。2003年正值青島啤酒百年之際,袁桂芳決定從酒本身入手,直奔啤酒文化的主題。“我們決定做一套啤酒裝,用帽子當啤酒瓶蓋,胸前、后背都畫著啤酒的商標貼。戴上帽子、穿上衣服,正好就是啤酒的形象。”
從中山路、即墨路買的綢布料,利津路小商品市場買的筆墨、糨糊、紙張、道具,就這樣他們的啤酒節巡游道具一點點攢了起來。除了啤酒裝外,他們還做了兩個啤酒桶,每個桶上畫著一個零,再加上一個擔子,正好寓意青島啤酒100年。“藝術巡游那天,我們一路打著快板,從府新大廈到市政府、香港中路、高雄路一號”。大家看著他們笑,路過的攝影師拍下了2003年的那一幕,那張照片至今被袁桂芳夫婦珍藏在家中。“我們每次去啤酒節參加藝術巡游做的東西都不一樣,每年都要提前近一個月開始準備。”那時候家里也沒空調,七月最熱的時候在家里開著風扇也堅持了過來,有時候他們還喊著女兒一塊來幫忙。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做的道具贏得了眾人好評,尤其是酒標貼畫得惟妙惟肖,連啤酒城的工作人員都夸他們畫得逼真。
2004年,袁桂芳夫婦做了一個很大的啤酒桶,想在開幕式參加藝術巡游。而比袁成本還高半頭的啤酒桶,如何搬到啤酒城也是個不小的問題,因啤酒桶體積太大,出租車司機都不愿意拉。為了不耽誤正常巡游,袁成本穿著演出服、挑著擔子一路從市南走到了嶗山啤酒城。
談起為什么要去參加啤酒節的藝術巡游,袁桂芳表示,“啤酒是青島的一張名片,我就覺著啤酒節在自己家門口辦,而我作為一個青島市民就應該站出來,這就是我最深層次的情懷。”本來袁成本、袁桂芳夫婦計劃年年都去參加藝術巡游,但是袁桂芳的腿疼越來越嚴重,走一段路就要歇一歇。中午一趟、晚上一趟的藝術巡游,其“運動量”已經超出袁桂芳的承載范圍。
2008年,是袁桂芳夫婦忙碌的一年,也是他們去參加藝術巡游的最后一年。那年奧帆賽在青島舉行,身為老志愿者的他們自然是義不容辭地站了出來。“7月20日左右去海上除滸苔,8月7日去嶗山啤酒城參加藝術巡游,8月8日奧帆賽開賽我們去做志愿者。一刻不停。”另外奧帆賽的志愿者還需要提前上崗,他們只有晚上回來才能做藝術巡游的道具。有時候準備的東西不夠了,就立馬騎著自行車出去買。談起那6年的藝術巡游,老兩口至今記憶猶新,他們對啤酒節、對藝術巡游有著自己獨特的情感。2009年,袁成本問老伴兒,“今年你能不能去藝術巡游了?”袁桂芳說,“唉,我還想去,但是真的走不動了。”
作為市民代表參加開城儀式 至今,袁桂芳夫婦當了25年志愿者,工作的日常積累,有尊重也有質疑。“時間久了也有鄰居說,‘你們肯定賺錢了,要不你們能沒事就去轉悠嗎?’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說這種話,‘你們一天掙了多少錢,不掙錢誰干。’這樣說話的人很多,但我們兩口子覺得,不理解就不理解吧,我們就愿意干,我們有自己的情懷。”今年,65歲的袁桂芳作為市民代表、道德模范參加青島國際啤酒節嶗山會場的開城儀式。“我覺得,今年這個開城儀式非常好,青島國際啤酒節是百姓的節日,在城門口舉行,我覺得比較接地氣,也不浪費。這是老百姓想要的方式,我們并不是一定需要多大的排場,才能給百姓帶來快樂。今年場內也有了固定跳舞的地方,這是百姓展示的舞臺,誰愿意上去就可以上去展示。而且今年城內的環境衛生、美化亮化也很好,讓人感覺耳目一新,一步一景,有一種到了香港迪士尼樂園的感覺。”
[編輯: 張珍珍]
相關專題:
第28屆青島國際啤酒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