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五埠嶺伙大門景區,當地參加研學旅行的小游客體驗“磨豆”項目,這種體驗式的旅游商品營銷,深受大家的喜愛。□楊紅娟 劉兵 報道
炎炎夏日,肥城西南山區的孫伯鎮五埠嶺,滿坡的核桃樹已果實累累。在村民們看來,最多不過一個月,豐收的核桃一定會熱賣。這樣的底氣來自游客的購買力:去年9月至10月,村里4萬斤鮮榨菜籽油,以每斤10元的價格被游客搶購一空,比上年多賺了12萬元。“綁定”鄉村旅游后,五埠嶺的應季土特產再也不愁出路。
村支書帶頭
千年古村華麗轉身 2013年以前,五埠嶺還是一個讓當地鎮政府頭疼的落后村,偏僻、村貌不整、路況差、缺水缺電、人心渙散。在別人眼里滿是“劣勢”的五埠嶺,在趙同軍看來卻值得為之付出。因感念村民曾經為自己患病妻子祈福的情誼,趙同軍毅然放下手里的生意,返鄉接手已空缺6年的村黨支部書記一職,進村埋頭鑿井、種樹、修路、通電。
村容很快舊貌換新顏,但一直負債的村集體沒有經濟來源咋辦?思來想去,千年古村的歷史遺存為趙同軍“撥開迷霧”。村里那一片日漸破敗的石頭院落,被稱為“伙大門”的建筑群,門中有門、院中套院、巷中有巷,大家伙兒在一個大門里集中過日子的鄉村建筑格局,全國罕見。同時,村內古跡眾多,有一村分兩州的傳說,有古井十八眼、古姓氏譜碑、趙豪墓等,還有八路軍115師后方醫院的紅色文化基因,都是發展鄉村旅游的絕佳資源。
起初,趙同軍想按照“土得掉渣”的方式發展鄉村游,但走了很多彎路。“自己的見識和實力與想象差距確實挺大。”趙同軍感嘆,發展鄉村旅游,自己沒有思路也沒有實力。直到他去外地參加鄉村旅游培訓考察時,偶遇泰山四方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泗峰,“強拉硬拽”把他的企業引到村里,五埠嶺的旅游才開始走上公司化運作的路子。
從編制規劃到開始整體打造,2017年6月25日,計劃總投資1.2億元的五埠嶺伙大門景區正式投入建設,包括生態修復、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產品開發等,邊建設邊運營,目前已形成古村風情體驗區、農耕樂園、山地康體娛樂區、石雕木雕藝術加工區、文化藝術創作展示區等五個功能區。去年“十一”至今,景區接待游客18萬人次。
全村挖寶
村民營商意識得到啟蒙 7月16日14時,室外氣溫36攝氏度,幾十名藝校培訓班的學生,正坐在冷氣充足的繪畫教室里上課。負責五埠嶺伙大門景區運營的總經理楊紅娟告訴記者,這些孩子要在村里集訓15天,吃住就在村里。自從接待中心建好后,五埠嶺已能接待200多人同時入住、用餐、培訓、開會。
除了食材可以就地取材,一些消暑飲品也取自山中“野味”,槐花茶、酸棗葉茶、蒲公英茶等,都是在村里采摘以后交給加工企業制作而成。“在我們看來,村里到處都是寶,只是老百姓不清楚如何開發村里的物產,需要不斷發現和引導。”楊紅娟說,剛開展陶藝制作體驗項目時,陶土都是從外面購進的,一次偶然的機會,陶藝專家發現村里的土質很適合做陶土,就地取土可以為這個項目賦予五埠嶺的文化內涵,制作出來的產品成為游客青睞的旅游商品。
當前,旅游人群成為采購五埠嶺土特產的主力,蜂蜜、雜糧、油菜、豆腐皮,統統被打包帶走。游客們不經意的“后備廂行動”,既開啟了村民的營商意識,更是成為拉動他們增收的動力。趙同軍說,旅游改變了村貌,更啟發了民智。
為了方便回頭客購買,景區開通了網上購買方式。當地青年人通過微店將更多的旅游商品銷往外地。“其實線上銷售更多的是一種宣傳‘五埠嶺伙大門’的品牌。現在我們正在改造升級旅游商品銷售中心,待場地建成后,一些靜態展覽式和動態參與式的旅游商品將更真切地體現在游客面前。”楊紅娟說,因公司與教育機構的良好合作,五埠嶺針對親子游、研學游群體設計的主題活動,在家庭和學校群體中很有市場。他們目前正計劃用山上的碎石頭研發香插、硯臺等文創產品,創造更多的優質產品補足當地高檔旅游商品的空缺。
利益面前
村企融合尋求永續之道 旅游為五埠嶺這個偏僻的小山村打開了開放的大門,村民的腰包鼓了,精氣神也為之提振。肥城市孫伯鎮黨委委員薛憲介紹說,去年孫伯鎮17個村的綜合考核排名,五埠村排名第二,趙同軍的個人測評也名列前茅。事實上,五埠嶺招引企業共同開發旅游僅一年時間,村集體收入已經從無到有,賬面收入20多萬元。
利益面前,企業與村民之間能否始終保持融洽,達到可持續發展?這成為村企雙方都很在意的問題。在楊紅娟看來,企業進駐五埠嶺后,能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和鄉村達到很好的融合,是因為村企兩位帶頭人一心想為鄉村振興盡力的“初心”不謀而合。
“企業能二話不說就投資五埠嶺,足見其對這片山水、村民的厚愛和信任,作為招引企業的村兩委,必須為企業協調好村企關系,排解企業解決不了的外在困難,為發展讓路,讓旅游項目留在五埠嶺永續運轉。”趙同軍表示。
肥城市旅游發展中心黨組成員劉勇認為,外來企業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的成功與否,一方面來自當地老百姓對企業行為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取決于雙方合作投資的積極性與分配機制的合理性。遇到發展瓶頸時,需要企業與鄉村及時溝通,共同努力,本著互惠互利原則商討解決之策。
記者 劉英 劉兵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