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日清早,膠州市阜安街道辦事處的高先生在殺雞時,從母雞體內取出了一塊黃色肉疙瘩,咨詢他人后高先生認為是“雞寶”,這讓他興奮不已。但是青島市動植物專家于濤表示,“雞寶”在中醫藥典籍中并無藥用價值記載。
高先生說,最近發現自家養的一只母雞走起路來搖搖晃晃。“一開始以為它是因為最近拉肚子身體不舒服,后來發現它的屁股那里鼓鼓的,懷疑它是不是長了什么東西。”高先生說。
出于好奇,高先生和朋友把雞殺了。“在雞屁股的前面,發現了這個‘雞寶’。”高先生興奮地說,“我朋友說這個是‘雞寶’,都是按克賣,我這個都440g了。我從網上找了個鑒定專家看了看,專家告訴我是‘雞寶’。”
高先生提供的照片顯示,“肉疙瘩”如一個拳頭那么大,顏色發紅,外面包著黃色的皮,表面粗糙。“這只母雞養了4年多了,平時就是放在院子里養著,與其他雞也沒什么區別。”孫先生說,自己也是第一次見到,很稀奇,“聽說價格挺高的,我想出手轉給懂行的人。”
高先生發現的這個“肉疙瘩”是不是“雞寶”,又是否有他所說的不菲價值呢?記者咨詢了青島市動植物專家于濤,查看照片后于濤表示,從目前掌握的不完全信息來看,此物應該是“雞寶”,但是真正地鑒定“雞寶”,需要根據形態、大小、質地、氣味、口味、顏色等信息進行鑒定。
對于“雞寶”的成因,于濤介紹,“母雞在生蛋過程中,體內在生成蛋黃 、卵黃的過程中受到了外界刺激或病變,容易產生蛋黃的破損和積聚,積聚在一起產生了一個類球形的硬塊,這個硬塊往往是蛋黃和卵黃的混合體,這個混合體會影響母雞的正常生長,所以母雞出現拉稀的情況,這其實是母雞得了一種病,這種病形成的這樣一種固體狀態歷史上稱作“雞寶”。
于濤介紹,“雞寶”在中醫藥典籍中沒有藥用價值記載,只是市場和民間傳說把它的作用夸大了,有收藏和觀賞價值。建議當事者將“雞寶”進行適當處理,做活體標本,為科普或中小學生物課教學應用提供參考。
城市信報記者 王川 實習生 孫瑜(圖片由市民高先生提供)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