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破敗不堪的臨邑縣林子鎮東張村,最近卻迎來眾多參觀學習者,原因何在?
去年初,在該縣“喚醒村域沉睡資源”的試點中,這個不足300口人的小村開展閑散地整理,無償收回101畝集體土地,建成村級產業園,當年集體收入5.7萬元。東張村不僅變美了,而且實現省定貧困村摘帽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在近兩年推進脫貧攻堅過程中,德州市總結臨邑縣等地探索經驗,通過整體規劃、多方投入、精準施策,喚醒村域沉睡資源,努力讓閑散資源活起來、分散資金聚起來、村內產業立起來、增收渠道多起來、生活環境美起來、集體經濟強起來,探索實現長期穩定脫貧和鄉村持續振興的好路子。目前已啟動實施657個村,整合盤活土地27669畝,產生效益1311萬元,帶動村集體年均增收1萬元以上,貧困戶年均增收800元以上,閑散地化為聚寶盆,“空殼村”“空心村”都變少了。
幾乎“空殼”的東張村脫貧了
5月8日下午,記者來到臨邑縣林子鎮東張村,整潔的村莊、寬闊的水面、成片的核桃樹讓人眼前一亮。
東張村村黨支部書記張丕俊正在招呼村民們在核桃樹下面種油葵:“一共64畝,可得種好幾天。”
記者了解到,在無償收回的101畝集體土地中,37畝成了藕池魚塘,當年集體收入3萬元;64畝栽植核桃,樹下間作地瓜、油葵等,在核桃尚沒有收入的情況下,當年集體收入2.7萬元。
張丕俊告訴記者,這101畝土地,除了村西南低效利用的坑洼地、村南基本廢棄的場院地外,光清理25處閑置宅基地就清出來近40畝。前些年村莊無序擴大,近些年村莊又出現“空心化”,對于閑置宅基地,由于成因不一、情況復雜,且易引發矛盾,盡管有相關法律政策規定支持,盡管群眾也都有清理整治的意愿,但一般都是“繞著走”。
曾擔任村支書的老黨員張志祥介紹,這次該村在收繳清理空閑宅基地過程中把握兩條:爭取群眾支持和黨員干部帶頭。先后召開四次黨員村民代表會議,算好項目收益經濟賬和村居環境改善賬,獲得了絕大多數群眾認可;鎮村實地測量并登記備案,對符合條件的被清理者保留了宅基地劃分資格,留下影像資料作為將來村莊可能拆遷補償的依據,減少了阻力;實施中黨員干部帶頭清理交回自己“一戶一宅”之外的宅基閑散地,在近兩個月時間里多次耐心去做有抵觸情緒的群眾工作。
整理土地,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靠集體收入幾乎“空殼”的東張村顯然不現實,臨邑采取了專項扶貧資金、行業部門涉農資金、村集體投勞相結合的方式,共投入資金100多萬元。鎮村經過征詢村民和有關專家意見,決定種植比較好管理的優質核桃,林下間作其他經濟作物;藕池魚塘則采取了競標承包的方式。本村貧困戶優先參與務工和管理,所得收益在確保貧困戶穩定脫貧情況下,作為集體收入。就這樣,東張村順利實現省定貧困村摘帽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因地制宜“喚醒”村域沉睡資源
臨邑縣“喚醒村域沉睡資源”的探索始于2016年,縣委書記林春元在其聯系的省定貧困村宿安鄉邢仙龍村調研時發現,上級對貧困村有扶貧資金、幫扶政策,落地卻是個問題,而該村村內街道胡同較寬、房前屋后閑散地較多,于是引導該村發展“邊角經濟”,爭取部分扶貧資金清理零散地13.2畝,種植葡萄、薯類等,交給村里貧困戶管理。
這一做法成效很快顯現并進行了推廣。70歲的邢仙龍村五保戶邢召法告訴記者,自己平時幫著村里打理這些閑散地,活不重,一年能收入約2000元,再加上自己的土地租金、低保金、養老金、貧困戶分紅等,年收入約萬元,他感到很知足。省定貧困村理合務鎮牛家村規劃比較整齊,閑置宅基地很少,但原來有養殖的傳統,家家戶戶臨街道一側都有豬圈等,后因行情不好都廢棄了,還影響村莊環境。去年初清理出了40畝閑散地,與一家苗木公司合作種植紫葉李、木槿等,收入在公司、村集體、貧困戶三方按比例分成。目前臨邑縣開展試點的68個重點貧困村,年集體收入全部達到3萬元以上,村班子的組織能力和服務能力也隨之大大增強。
成因有所不同,但地處魯西北平原的很多村,都有零散閑置土地開發的潛力。德州初步統計估算,全市約有閑散土地資源12萬畝,涉及5500多個自然村,占到總數的2/3。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空心村”“空殼村”整治,各級往往希望依托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引導農民集中居住,騰出建設用地指標,獲得獎勵資金,復墾后的土地增加集體收入,可謂一舉多得,但不一定適合所有村;對于那些條件不成熟、暫時不納入土地增減掛鉤的村莊,門檻低、見效快,操作更加靈活、農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但解決資金難題還要與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等結合。所以關鍵在于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目前,德州全市已投入各級各類資金1.17億元用于村莊閑散土地整合盤活,其中專項扶貧資金3174萬元,行業涉農資金4417萬元,社會資金3000多萬元,各地都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武城縣李家戶鎮西店村清理廢棄宅基地48處,并在復墾土地上種植果樹8000余株,增加了群眾收入,人居環境得到改善;樂陵市西段鄉張店村整合閑置坑塘17畝,與漁業公司共建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村集體和貧困群眾年收益10萬元;禹城市房寺鎮茂徐村整合土地140畝,實施沿路、沿河、沿地邊苗圃式綠化,種植各類樹木18000余株,打通環村水系,鄉村旅游紅紅火火開展起來。
記者 張海峰 [編輯: 張珍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