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筆一劃篆刻,上萬枚印章誕生,40年間,家住市北區水清溝街道的李守敬用自己的方式做了一件獨特的事——用印章記錄國家一步步走向富強的新時代。4月24日,在李守敬家中 ,記者看到了這幅蓋滿印章的30米長卷。他告訴記者,自己準備將長卷捐贈出去,讓更多人切身感受到時代的變遷。
刻下300枚印章,記錄繁榮新時代 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這些被記錄在黨的十九大報告里的新名詞,不僅彰顯了我國新時代的科技成就,也讓全國人民體會到更多的民族自豪感。為了記錄下我國在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的歷史脈搏,家住水清溝街道的李守敬以自己的方式做了一件獨特的事——刻制了300多枚印章,一筆一劃地記錄下十九大報告中提綱挈領的關鍵詞。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國家安定,百姓富足,我一定要通過這樣的方式 ,將時代記錄下來,讓更多人感受到美好。”今年58歲的李守敬一邊說著,一邊給記者展示自己的作品。記者看到,在他的工作室里,桌子上擺滿了大大小小的印章石頭,有個只有拇指大小,但上面依然用小篆工工整整地刻上了字跡。李守敬告訴記者,自己用了三個月時間,精心整理挑選十九大報告中的關鍵詞,用篆刻成章的方式一一呈現了出來。
300枚印章完成后,李守敬又特意找到一家公司,將印章印在長卷然后裝裱了起來。展開長卷,“不忘初心”四個遒勁的毛筆字作為了長卷的開端,一字一畫便顯示了他磨練多年的書法功底。
隨著卷軸緩緩展開,一枚枚或墩重或靈動的方印隨即跳入眼簾。“中國夢”“四個意識”“大國外交”“富國強軍”“工匠精神”,一個個振奮人心的字眼化為古樸雅拙的篆文,如同虬龍盤踞在一隅,走勢現雄渾,彎折藏重鋒。
一天篆刻12小時,三個月不停歇 “這是我刻的第一枚方章,我覺得它最有份量來概括整卷。這也是我帶著滿腔熱血投身長卷的開啟者。”李守敬從書房取來一枚沉甸甸的方印,向記者展示著。這是一枚紅章石,章面約10厘米見方 ,刻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記者把幾枚印章拿到手里掂了掂,沉甸甸的,大部分印章寬4~6厘米,平均有半斤重,第一枚方章最重,約有兩斤多重。
李守敬向記者展示了他的雙手,只見骨節處有多處變形。他說:“以前刻章是把章固定在桌上,低頭刻,時間長了,頸椎變形嚴重,壓迫神經,低頭十來分鐘就發暈。這一次干脆用手拿著刻,一個章一天拿在手里得十幾個小時。刻到設計靈感來了,我就連夜干,生怕一睡下靈感沒了。常常一抬頭,天又蒙蒙亮了。”一天篆刻12小時,三個月不停歇,就這樣奮戰了100多天,每天刻制20~40個字,才完成了這樣一幅氣勢磅礴的長卷。
◎采訪手記 用手藝記錄時代,用石頭記住歷史 歷史變遷留下的軌跡,是靠著無數記錄者讓后代得以認知。李守敬認為,作為一名手藝人,“肩上有責任感歌頌這個偉大時代。”
據李守敬介紹,自己祖上是做染料的,祖上教育后輩的話常是“好好工作,用行動感恩黨和國家”。所以他從做學徒開始,就認真跟著師傅學手藝,老想著把工作做好。“嚴謹”“用心”這倆詞一直牢記心里。
記者了解到,現任青島墨水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的他,六歲開始學畫,八十年代起從事手工雕刻工作,由此學習篆刻藝術,從事書法、繪畫、篆刻藝術近四十年,師從多門,廣采博學,能工善寫,獨成格調。
李守敬告訴記者,為了完成作品,自己買回很多相關書籍進行研讀。十九大報告他看過七八遍,一邊看一邊用不同顏色的彩筆把關鍵詞句標出來。“后來出版社又出版了單行本和關鍵詞解析,這下可把我高興壞了,這兩個素材更加精煉,為我的長卷計劃添力不少。”李守敬說。
文/圖 城市信報記者 張鵬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