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7%受訪者愿意付費使用數字資源
60.1%受訪者認為人們數字資源版權意識增強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孫山
過去一年被認為是知識付費全面發展的一年,許多網民為內容付費的意識在逐漸養成。但是在數字資源版權保護上,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5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7.7%的受訪者愿意付費使用數字資源,60.1%的受訪者認為人們的數字資源版權意識增強了,60.5%的受訪者建議加強對數字資源使用的監管力度。
受訪者中,00后占2.6%,90后占30.4%,80后占48.7%,70后占13.3%,60后占4.6%。
91.6%受訪者使用數字資源時會辨別是否是正版
25歲的樊鈺在一家研究機構工作,她在某平臺訂閱了一年的新聞資訊。“一年300元,平均下來一天花費不到1元,能看到有深度的新聞,一些分析視角對我工作有很大幫助,感覺很劃算”。
北京某高校學生楊婧寒暑假時會購買視頻網站的月會員,她希望通過付費看到更多的視頻資源。“雖然我知道網上有一些盜版資源,但還是感覺付費看正版的踏實,而且視頻清晰度更高”。
調查顯示,57.7%的受訪者愿意付費使用數字資源,19.7%的受訪者不愿意,還有22.6%的受訪者表示說不好。
楊婧向記者介紹,一些電視節目也發布了音頻版,聽音頻節目時,她常常留意發布者的信息。“正版的節目音質清晰,而一些疑似盜版的音頻節目音質不太好,發布者信息也不完善”。
調查顯示,91.6%的受訪者使用數字資源時會注意辨別是否是正版,其中40.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經常這么做。60.1%的受訪者認為現在人們數字資源的版權意識增強了,20.2%的受訪者覺得減弱了,19.6%的受訪者覺得沒變化。
知名IT與知識產權律師、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趙占領認為,知識付費模式正在發展,公眾對知識付費的接受程度更高了,版權意識也有一定提升,很多用戶愿意為正版資源埋單。
60.5%受訪者建議加強對數字資源使用的監管力度
當下,一些領域的數字資源盜版現象依然可見。調查中,影視類資源(67.2%)被認為盜版最嚴重,然后依次是音樂(52.3%)、音頻節目(46.7%)、電子讀物(42.5%)和軟件(24.9%)等。
楊婧發現,一些電影上映后,會出現“槍版”的資源,在網上還可以低價買到一些視頻的會員賬號。
“一些數字資源的盜版手段在不斷更新。從以前的復制粘貼,到現在截屏錄屏,花樣越來越多,監督起來更難了。”樊鈺說。
調查顯示,受訪者最常遇到的數字資源盜版行為是未經許可將數字資源轉化成其他模式進行傳播(62.8%),其次是未經許可將傳統媒體上的資源上傳到網絡(55.0%),其他還有:超限額地下載使用數字資源(41.8%)、擅自復制或轉錄數字資源(39.6%)和未經許可將下載的數字資源用于商業用途(32.1%)等。
趙占領指出,互聯網傳播范圍廣,數字資源所有者維權面臨的問題更多,有些侵權主體身份不好確定,維權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使得數字資源版權保護問題更加突出。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使用數字資源的一些行為是否構成侵權,要看是不是在著作權法規定的合理使用范圍里。“如果是自己用,比如閱讀、研究、欣賞,或者作品本身是實時報道,這樣一般不構成侵權問題。如果是從事商業盈利,那么這個時候就變成了演繹作品,必須要征求原著作權人的同意,否則就是侵權”。
朱巍介紹,隨著著作權保護力度加大,很多平臺沒有復制粘貼的選項了,但還可以截屏,有的軟件可以把圖片格式的文字轉換成word文檔,可謂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數字資源版權保護有幾個難題,一個是游戲,包括一些手游App,推出后用的人多了,可能一個星期后就有盜版了。這種盜版行為和其他的數字版權侵權不一樣,可能是一種模仿和抄襲。一些綜藝節目也涉及數字資源侵權的問題。”
樊鈺認為,網絡平臺應當積極承擔保護數字資源版權的責任,及時對平臺上的內容進行審核,保護數字資源版權。調查中,60.5%的受訪者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對數字資源使用的監管力度,52.5%的受訪者建議加強網絡用戶的版權意識,51.8%的受訪者建議網絡平臺方加強對內容的審核,其他建議還有:公布數字資源侵權黑名單(38.7%),加強懲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37.4%)和健全投訴舉報處理機制(22.1%)等。
趙占領介紹,目前司法實踐中對版權侵權行為采取的是“填平”原則,也就是要求權利人損害多少,侵權人賠償多少。這樣權利人獲得的賠償金額低,侵權成本低,對版權侵權很難起到遏制作用。他建議加大對侵權人的懲罰。
朱巍認為,數字版權保護核心在于平臺的主體責任。“無論怎樣,數字資源是通過平臺傳播出去的,所以平臺在過濾、接受、刪除以及在已發表作品的版權確認等方面都有責任”。
朱巍認為,數字時代的版權侵權要從技術方面加以解決,要有溯源機制。“現在數字版權保護難度大,主要是由于技術突破能力太強,技術防控能力跟不上。所以只能順藤摸瓜,搞清楚到底誰拿了,誰用了,要提高賠償額度和違法成本”。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劉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