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才爭奪戰日趨激烈,就在兩會期間傳來消息,南京、杭州、濟南都在出臺政策或實施細則吸引人才。怎樣才能在這場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才爭奪戰中,既能留住“兒子”,又能招來“女婿”?這個話題引起了與會代表委員們的熱烈討論。
校企合作破解人才困境 張賽是濟南第一家機器人企業翼菲自動化的創始人之一,他是濟南人,先后在清華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書。回濟南創業時,已是深圳一家上市公司生產研發方面的高管。他坦言,在山東創業做工業機器人有困難,難題之一就是人才問題。
對他來說,最理想的人才是來自國內一流院校的精英,然而這些高端人才往往都奔向了國內一線城市,“很難留得住他們,”張賽感慨道。在經歷過招人難以及技術難題難以攻克的困局之后,他開始想其他辦法。其中跟高等院校合作,就成了他破解人才和技術瓶頸的一張牌。
對此,他頗有心得。去年11月6日,翼菲自動化剛剛發布的那款“獵豹”并聯機器人,就是與清華大學的劉辛軍教授團隊合作的產物。而從與劉辛軍教授見面交談到最終做出產品,
張賽僅用了半年時間。這樣的轉化時間比公司創立時原型機1年半左右的研發時間已經大大縮短。
張賽說,目前對工業機器人的研究,國內不少高校已經有較高技術和理論水平,而公司在控制系統、算法等軟件方面則更有優勢,因此與高校合作后生產出產品,在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再不斷進行磨合,已經實現了控制系統和軟件方面的多次迭代。
同樣作為省內機器人企業的領軍,邁赫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而王緒平也表示,他們也有一支“兼職”的科研隊伍。“這些人主要包含國內外科研院所、各高校、知名公司的科研人員。”他說,企業現在將他們徹底招入麾下比較困難,因為他們這些人目前一般擁有比較良好的工作和收入,跳槽的意愿也不會很強。“公司用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王緒平介紹,他們可以與之進行項目合作、技術攻關等。
到美國、到北上廣異地設立事業部 當然,他們也同時遺憾地說,校企合作只是退而求其次的一種方式。“如果能把人才攥在自己手里,對于企業研發的穩定性、持續性都會有好處。”但對于山東的機器人生產企業,特別是位于三四線城市和縣城的企業來說,招攬人才時遇到的限制會更大。
邁赫機器人的注冊地就位于濰坊諸城。王緒平說,高端人才都是身懷絕技,行業內相互挖人現象非常嚴重。這也造成了人才流動性大,催生了人才招聘的高成本。“尤其是在智能裝備設計研發等領域,省內人才比較匱乏。”
邁赫機器人面向汽車、機械制造等企業,提供各類工業機器人。王緒平介紹,企業對機械、自動化、電氣、軟件開發、物聯網等相關專業有大量的人才需求。“我們畢竟是位于縣城,因此除了更加主動地四處搜羅人才外,更需要采用一些新型的人才培養和使用模式。”
這是他們解決技術和人才問題的另一張牌。他舉例說,目前邁赫機器人的專職研發隊伍分為兩批。一批是在諸城,主要負責涂裝、傳送等技術的研發。“此外,邁赫在北京、天津、上海、濟南等地都建立了研究院。這些研究院籠絡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主要進行軟件開發、機器人研究、智能焊接、物聯網、智能綠色建筑設計等研究。”
而即使身處省會城市濟南,翼菲自動化也擁有幾處異地的研究院。比如在企業創業早期,他們還在美國硅谷設立事業部,有硅谷的相關人才對公司進行科研支持。這在企業創業之際,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幫助。”目前,該公司在上海和深圳設立了分公司,一旦有急需的人才不愿意到濟南來,也可以選擇到上海或深圳工作。
當然由于遠程管理的效率和成本都有所提升,因此,他們還是希望高端人才能直接來到總公司工作。“目前我們的研發人員都在濟南,招聘人才時還是會優先說服他們來濟南。但未來如果有這樣兩難的情況,我們也可以給人才提供更多的選擇。”張賽說。
打好“感情牌” 吸引外地人才回鄉 吸引了外地優秀山東人回鄉創業,可不是就一勞永逸了。在全國人才爭奪戰激烈的當下,他們這些高端人才,也面臨著隨時被“挖角”的可能。
就在前幾天,張賽剛剛送走了幾位來自其他城市的客人。這些客人是當地專門負責招引項目的政府官員。“不少城市都非常重視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該公司市場戰略發展部總監孟琬婷介紹,在了解到翼菲自動化這個新興初創企業后,不少企業便過來挖人,甚至想游說到他們所屬城市開辦企業。
孟琬婷說,其中的一個一線城市,給出了廠房3年免租金,而另一個一線城市則承諾,只要企業過去,企業高管能以1萬3一平的價錢購房。這些福利條件再加上產業集聚效應,如果真的搬到那里,對企業發展會更加有利。但公司的核心團隊都是山東人,始終秉承著在家鄉創業的初心。
張賽直言,對于高端產業,濟南乃至山東的發展環境方面與南方城市有差距,想吸引人才,可能更多是打鄉土情結這張牌。“山東人普遍有鄉土情,這對公司引才方面是一個突破點。目前,公司的研發人員多是省內山東大學、濟南大學、山東科技大學的畢業生,或國內高校如清華大學、哈工大、上海交大畢業的山東人。”
“我們山東人講義氣、豪爽、重感情,那我們的政府是不是也可以多從軟件、情感上下下功夫呢?”江蘇省山東商會會長魯宏振說,如何讓在外地的優秀山東人回去創業,其實是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打好感情牌要下細功夫。
人才配套措施可以更靈活些 “我們好不容易從國外引進的人才,如果配套跟不上,很快就被別的省份挖走了。”9號下午,在山東代表團第六小組審議預算草案報告會上,談到科技創新時,全國人大代表、煙臺榮昌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威東感慨現在人才爭奪戰越來越激烈。
在科技創新成為社會共識的當下,全國各地的人才爭奪戰升級,作為企業負責人,王威東說,“目前中央和省里引進人才的政策非常好,但是配套的措施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
間。”他認為,目前山東的快速發展,亟需引進大量人才,我們引才的人才配套措施可以更靈活些,以便適應這種爆發式需要。
據悉,近年來,山東的人才措施也一直在出新。為靈活引進“杰出人才”和“領軍人才”,去年山東出臺了《引進頂尖人才“一事一議”實施辦法》,其中,杰出人才最高可
給予每年100萬元的人才津貼,5000萬元的綜合資助。目前,山東已經確定了首批7名“一事一議”引進的頂尖人才,其中杰出人才3人、領軍人才4人。這7人集中在高端裝備、新能
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現代高效農業等產業領域,與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契合度高。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皇 高寒 張玉巖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