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杰 報道
半島都市報12月25日訊 25日,半島記者采訪獲悉,在當天下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科技廳通報了海洋國家實驗室承擔的“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階段性成績。據了解,該工程自2014年啟動以來,已填補了國內兩項空白,實現了三個國際第一,打破了兩項國外技術壟斷,并加速了觀測裝備國產化等。
為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創新從“跟跑者”向“并跑者”“領跑者”轉變,山東省科技廳自2014年開始全面啟動實施“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由海洋國家實驗室作為該項目的承擔方。記者了解到,該工程是一個集信息感知、通訊、分析和應用于一體的綜合科學工程,由觀測體系、技術體系、認知體系、預報體系和服務體系組成,以服務國家安全和支撐海洋科學發展需求為總體目標,以定點觀測、斷面觀測和新型海洋觀測技術與平臺為手段,通過建立海洋觀測系統,在關鍵海區開展多學科、常態化綜合立體觀測,獲取海洋環境綜合信息,使得目標海域的海洋狀態及其變化“看得清,查得明,報得準”。
經過多方幾年共同努力,“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績。科研人員介紹,該工程首先填補了兩項國內空白,成功研制出4000米深海Argo觀測浮標,使我國具備了對全球海洋4000米深海持續觀測能力,填補了國內剖面循環探測技術方面的空白;成功研制了4000米海深電磁采集站,完成海底大地電磁數據采集試驗,填補了我國在深海電測探測方面的空白。
實現了三個國際第一。包括,成功完成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南海潛標觀測網的維護及擴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蘊含豐富多尺度動力過程的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蓋及完整監測;構建了國際上第一個馬里亞納海溝長期連續海洋科學綜合觀測網,為我國深海研究的發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發布了我國首個西太平洋深海潛標數據系統,實現深海數據信息的開放共享,創造了國內外有明確文獻記錄的實時獲取深海數據最長工作時間,標志著我國深海探測和科學研究能力穩步提升。
打破了兩項國外技術壟斷。自主研發的7000米級“白龍”浮標成功布放于中印度洋海盆,實現數據上傳GTS全球實時共享,打破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率先建立了全球高分辨率海浪-潮流-環流耦合模式,打破了海洋環境預報和海洋動力過程研究對歐美發達國家的依賴,為提高海洋環境預報保障以及氣候系統的預測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加速了觀測裝備國產化。開展了面向海洋中尺度渦國內最大規模的海洋智能裝備立體組網觀測,所用設備均為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型海洋裝備,集中展示了我國自主研發高端海洋觀測裝備的海洋多學科立體綜合組網觀測水平,是“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實施和體系建設成果的體現,標志著我國在深遠海觀測技術發展及深海組網觀測研究方面已經走到了世界前沿。
據介紹,下一步,山東省科技廳將進一步以海洋國家實驗室為依托,堅定不移地實施“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力爭突破一批海洋觀測與探測關鍵技術瓶頸,率先掌握能形成先發優勢、引領未來發展的顛覆性技術,打造透明海洋觀測平臺,確保國家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領域技術領先、自主、可控,推動海洋領域世界前沿重大科學問題的解決,為海洋強國戰略提供科技支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提供環境保障。
[編輯: 張珍珍]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