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12月5日消息 2017是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年,全市教育事業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教育事業邁上新的臺階。市民期待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學校(幼兒園)規劃建設等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全部區市通過“青島市教育現代化區市”驗收;學前教育、依法治教等6項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先后在全國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現場會和學校體育工作座談會上作典型發言,相關做法得到劉延東副總理肯定。目前,全市共有幼兒園2097所,普通中小學1046所(含特殊教育),各類中職學校50所(不含技工學校)
教育公平取得新進展。新建、改擴建標準化幼兒園100所,增加優質學位約2萬個。近3年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178所,新增校舍面積310萬平方米、優質學位16萬個,青島6中等5所普通高中新建校區全面啟用,藝術學校新校建設完工。
研究制定統籌推進市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意見,推動義務教育由縣域均衡向市域均衡跨越。投入近5億元,完成100所薄弱學校改造任務。全市80%以上的中小學校參與名校辦分校、跨區域合作等辦學模式改革,中小學32%的校長和21.1%的教師(骨干教師比例達32.3%)參加輪崗交流,促進了資源配置的均衡和優質資源的共享。
立德樹人展現新成效。適應高考改革新要求和學生個性化培養需要,全市推出精品課程和優秀課程579項、“一師一優課”2900節;普通高中設立特色班37個,特色辦學覆蓋面達到68.5%。推出全國首創之舉,為全市7.4萬名初三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成績報告單”,教育質量監測實現普通中小學和中職教育全覆蓋。2017年普通高考重點本科達線人數再次超過萬人。整合教育資源,推進德育課程一體化改革,開展“青青益行”中學生志愿服務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試點,全市社會課堂達到395處,中小學生300萬人次參與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加強音體美教學專項督導,規范辦學行為,落實中小學校音體美課程開設率、教師配備率和學生參與活動率“三個百分百”的要求,形成了以校園足球為突破口推動學校體育改革發展的“青島模式”。
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邁出新步伐。適應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升級的需要,實施了新一輪職業學校、專業布局調整,加快推進輕工工程學校擴建和幼兒師專建設,新增8個(總計20個)專業入選山東省中職學校品牌專業建設項目,數量排名全省第一。中職與高職、普通本科貫通培養試點規模進一步擴大,五年制貫通培養招生增至2000人,比2016年增加800人;“3+4”對口貫通培養招生達到736人,約占全省的1/3。國家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初見成效。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我市獲得一等獎的數量首次進入前三名。全市引進高校總數達到30所,山東大學6個學院和8個科研機構整體搬遷至青島校區,在校生達到6000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島研究院等5個研究院開始運行,初次招生規模合計近千人。在青高校“雙一流”建設取得突破,中國海洋大學等3所高校入選國家“一流大學”或“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青島大學等6所高校的11個學科入選山東省“一流學科”。
教育現代化增添新內涵。進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支持300所農村薄弱學校智慧校園建設,全市95%的中小學校建成智慧校園,建成746間同步課堂教室和6個全國領先的3D創新試驗室。在第15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中,我市首次斬獲團體大獎(第二名),共獲一等獎100名。我市作為唯一的地方城市政府,與教育部簽署開展“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國際合作備忘錄。設立了留學生獎學金,打造“留學青島”品牌,助推教育國際化。全市推選出20所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示范學校,共組織40個團組赴國外開展交流,接待美國、德國等18個國外教育代表團來青開展合作。
教育治理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治理方式進一步優化。頒布實施全國首部“學校法”《青島市中小學校管理辦法》,建立管辦評分離的現代學校治理機制。33項審批服務事項開通外網審批功能,17項事項實現“零跑腿”,39項事項實現“只跑一次”,政務效能進一步提升。創新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機制,面向鄉村學校免費培訓骨干教師2000人次、配備學科研修指導專家200人次、針對性培養特級教師99人。啟動新一輪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建設,新增44個名師工作室、7名齊魯名校長,全市齊魯名師、名校長分別達到37名和33名,占比均居全省第一。
人民群眾獲得感得到新提升。堅持“應入盡入”,挖掘潛力接收2.92萬名新市民子女入學,比2016年增加3200人。堅持“應助盡助”,投入1.3億元為6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獎助學金。堅持“特教特辦”,批準籌建國內第3所、山東省第1所公辦孤獨癥兒童專門學校——晨星實驗學校,豐富了特殊教育的類別。堅持安全第一原則,完善網格化監管體系,組織15萬名中小學生參加安全應急體驗活動,切實預防學生溺水、校車安全、校園欺凌等事故發生。繼續推進中小學校標準化食堂建設,完成新建82所標準化食堂的目標任務,惠及學生6萬名。建立數字化學習港141個,面向青少年、企業職工、進城務工人員和老年人等群體,開展禮儀、護理、理財、攝影等方面的專題講座5000余場次,參加人數達150萬人次。
記者 游瀟
[編輯: 王君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