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11月6日消息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幼有所育”首次出現。
在平度市白沙河街道張戈莊村的昌盛花園幼兒園里,一群孩子們正在老師的帶領下有的在圍著圓圈拍手唱歌,有的在塑膠場地上玩著推小車的游戲,老師的加油聲,孩子的歡笑聲響徹蔚藍的天空。在歡樂游戲的老師和孩子身后有一個人也在有節奏地拍著手,眼神中流露出母親對孩子的關愛之情。她就是80后小嫚宋潔瓊,一個專注“幼有所育”15年的創業者。
2003年,當時從青島幼兒師范學校畢業的宋潔瓊也面臨著就業的煩惱。從象牙塔走出的她,在求職過程中發現,鎮村幼兒園的學前教育與她課本中學到的理念有著很大差距,并且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現實與理想的反差,讓她毅然決定,立足學前教育發展,自己來辦一個現代化的幼兒園,讓農村的孩子與城市的孩子站到同一條起跑線上。
10年,4間平房,3位老師。宋潔瓊自籌資金,自己動手制作教具,自費參加幼師進階培訓,招來了首批30多個娃娃入園,開始邁上學前教育事業的創業之路。她時時刻刻與孩子相伴,雖然年紀輕輕,但在孩子眼中她成為了無所不能的“宋媽媽”,而這一稱呼一直延續至今。
創業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開了一個好頭,但相對較高的收費卻讓幼兒園的招生遇到了困難。“其實,學費只是一個表象,關鍵還是農村學前教育觀念的滯后。”宋潔瓊說,那時候,鎮村的人們還是把幼兒園當成“托兒所”,把幼兒教師當成“看孩子的”保姆而已。所以,一開始高標準建設的幼兒園,與城區園同標準配備的各種教育,與國內先進幼兒教育同步的課程設置并沒有得到農村孩子家長們的肯定。
面對困難,宋潔瓊和老師們動腦筋想辦法,通過搞“幼兒園家長開放日”、不定期的親子活動、兒童階段性成績匯報演出、年終答謝會等多種形式讓家長參與進來。此外,幼兒園的老師們從幼兒的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入手,讓家長們欣喜地看到,來到“宋媽媽”的幼兒園后,孩子真得跟過去大不同。
春風化雨潤人心,一片真情育桃李。經過多年的耕耘,宋潔瓊辦好農村幼兒教育的事業越做越大,先后設立白沙河街道,崔家集鎮設立多所規模化幼兒園。如今,宋潔瓊“用愛養育、用心教育”的辦學理念已經融入到了幼兒園教師們的日常工作當中,越來越多的農村幼兒開始在家門口接受到了先進的幼兒教育理念,享受到了完備的現代教育設施等一系列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越條件。
“在改善農村學前教育辦學條件上,我會盡我所能。”宋潔瓊認為,雖然自己的創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要實現“讓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目標,仍然任重而道遠。她表示,自己一定會與眾多心懷同樣理想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們一道,為實現‘幼有所育’這個目標繼續努力。
通訊員 楊發鵬 徐升川 王曉娟 記者 王春雪
[編輯: 王春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