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頭鎮 馬頭鎮總面積85.4平方公里,轄67個行政村,總人口8.4萬人,其中回族居民3821人,是全縣最大的回漢族聚居區。于2013年確定為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百鎮建設示范行動”示范鎮。古時是水埠重鎮,依托沂河,商賈云集,貿易發達,經濟繁榮;如今,開發古鎮歷史文化,促進旅游經濟,讓千年古鎮的馬頭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福滿農家》省級非遺——馬頭掛門箋。
夏日賞荷采蓮湖。
文/徐利芹 圖/房德華
千年古鎮馬頭起源于唐代,盛于明清,是江北少有的水鄉。“古郯八大景”之一的沂河春帆美景,猶如一彩色飄帶環繞古鎮,讓人流連忘返。幸福河的南北貫穿給古鎮增添了水之靈性,創造了歷史上稻改的奇跡,獲得國務院獎狀。來到馬頭,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馬頭古鎮外觀樣貌,從迎賓門走進,古青色的小樓一排排,一座座,青色的磚瓦、大紅色的柱子相互映襯,別致的檐角像意欲展翅飛翔的俏鳥兒,充滿靈氣,此時仿佛置身古代,回到繁華的古街鬧市。
若想真切體味一番古時馬頭,那就去郯馬民俗文化館瞧上一瞧,該館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復東先生主創設計,建筑面積2480m2,共分為歷史文明廳、水運文化廳、商貿文化廳、民俗文化廳、美食文化廳和未來發展廳六大部分。通過多種先進展覽手段,實現實物復原、場景模擬,你會看到老碼頭的工人在貨船、河岸之間忙碌地運輸著貨物;生意人在商鋪里撥弄著算盤,隨時準備著招呼來往的客人;趕考的書生在考場揮筆、深思;夜幕降臨,喧鬧了一天的街市安靜下來,街道兩邊鏤空的窗欞中透出安詳的燭光……
東西大街向東便是清真寺,始建于1406年(明永樂三年),是魯南蘇北時代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真寺,經多次修葺,現存大部分為清代建筑。此外,聞名全國的鐵道游擊隊回族政委張鴻儀,就出生在古鎮馬頭,他率部隊在津浦線臨棗線上神出鬼沒,出奇制勝,令日寇聞風喪膽。
跨入北水門便是中共魯南第一支部舊址,創建于1929年10月,是我黨在魯南地區的第一個黨支部,創始人劉之言在求是小學執教期間,以教學為掩護,秘密進行革命活動,并在教學之余,通過讀書會、夏季納涼會、冬季圍爐會等多種方式向群眾宣傳革命內容,傳播進步思想,在時機成熟時,創辦了該黨支部。目前,魯南第一支部舊址已成為全市黨員干部的紅色教育基地。
魯南小吃更是彰顯古鎮飲食文化的特色,遠處眺望,小吃一條街的小木屋、仿古建筑、戲樓茶樓相得益彰,飲食與文化藝術在此得到有效融合,古風古韻別具特色。南北風味、各具特色的傳統美食匯聚于此,等待著挑逗你的味蕾,勾起你的食欲。久負盛名的劉家吊爐烤牌、汪家的餛飩、唐家的高樁饅頭、趙家的挎包火燒、梁家的粽子、王家的燒雞,獨具風味的牛肉糝、麻油馓子等,都名揚十里八鄉。特色小吃一條街,叫響了“趕馬頭大集,品魯南小吃”的品牌。
獨有的民間藝術魅力絲毫不遜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郯馬五大調”,演唱以瓷碟、瓷碗、瓷酒盅、竹筷等物品敲打擊出美妙的節拍為伴奏,旋律獨特、娓婉圓韻,節奏平實徐緩,歌詞高雅雋永,情感耐人尋味;掛門箋子,作為馬頭的一種民間剪紙藝術,風格各異,或精細、或古樸,均以挖補套色鑲嵌而成,傳達著馬頭人過年過節的熱鬧喜慶與美好夙愿。
“正是一年好風景,人面桃花相映紅”。緊緊圍繞沂河岸邊、大做農業生態旅游文章的桑莊萬畝生態桃園,陽春三月,桃花爭相怒放,爭奇斗艷,花海連綿起伏,景色如詩如畫,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賞、游玩。
順著幸福河向南便進入采蓮湖田園綜合體,上萬畝的蓮藕種植,品種豐富,每到盛夏花期,萬綠叢中朵朵荷花若隱若現,飄香四溢,大批周邊游客紛至沓來,徜徉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鄉村美景中不愿離去,采蓮湖已成為城郊小有名氣的賞荷基地。采蓮湖田園綜合體,將著力做好“農業+旅游”這篇文章,建成集生態農業、旅游觀光、賞花采摘、休閑娛樂、體育健身、拓展訓練等為一體的特色農業旅游勝地。
●馬頭古鎮建設 項目總規劃面積72.8公頃,總建筑面積211333.77平方米,總投資79923萬元,為全省重點建設項目。古鎮開發秉承傳承與創新的理念,依托現有資源打造“一河,一湖,一古鎮”的多功能旅游景區,劃分沂河春帆功能區、紅色文化教育區、馬頭歷史紀念區等14個功能區,集中展現了馬頭的商幫文化、水運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和美食文化等。
[編輯: 張珍珍]
相關專題:
青島郯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