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菏澤市鄆城縣潘渡鎮任屯村,在村里大多數的青壯年都選擇外出務工的時候,“80后”小伙王瑞森卻能彎下腰踏踏實實地務農,他打理著160余畝田地,種出了網紅地瓜,帶領著鄉親,走上了致富路。
菏澤鄆城小伙王瑞森和他種植的地瓜。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記者 崔如坤 攝
回家看望父母,點燃返鄉創業激情 9月22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鄆城縣潘渡鎮任屯村,“80”后小伙王瑞森正在往車上搬地瓜,地頭的地瓜堆積如山。
“這一車能裝18噸,每兩天往外拉一車,咱的地瓜是紅心的,口感好,所以銷量很不錯。”王瑞森高興地說。
今年30歲的王瑞森是土生土長的任屯村人,曾經也懷揣著夢想外出創業,想在城市中闖出一片天地,父母雖然多次提出想讓他回家發展,但王瑞森始終沒有同意。
后來,一次回家探親讓王瑞森改變了想法。2015年,在外闖蕩多年的王瑞森回家看望父母,恰逢玉米成熟,他也跟著父母一起下地干活,站在地頭上,看著父母一頭扎進一人多高的玉米地不見蹤影,他心里一酸。看著瘦弱的母親灰頭土臉,吃力地背著玉米在地里穿行,再想想家里的十幾畝地,王瑞森動搖了。
適逢國家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鄆城縣政府也在大力發展“歸雁經濟”,鼓勵和支持外出人員返鄉創業,2015年王瑞森懷揣著創業之夢回到了家鄉,正式開啟了返鄉創業之旅。
菏澤鄆城小伙王瑞森和他種植的地瓜。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記者 崔如坤 攝
創業路上起風波,遇冷滯銷勉強保本 回家該干點什么呢?正在王瑞森一籌莫展之時,種植了十幾畝地瓜的叔叔因為人手不夠,找他幫忙,在外打拼多年的王瑞森發現,規模化的農產品種植是個好出路,不如干脆跟著叔叔種地瓜吧。
“當時我叔叔已經種了五六年的地瓜了,種植經驗很豐富,于是我就想能不能聯合一起做呢?”要做就要做好、做大,讓地瓜種植成為一種產業。在征得了叔叔的同意后,王瑞森不僅把自家的十多畝地種上了地瓜,還在村里租了150畝的地,開啟了“新型農民的創業之路”。
“你們別看現在地瓜收成好,銷路也好,剛開始種那會兒,可沒那么容易。”眼前這160畝的土地承載了王瑞森的創業夢,創業路上難免會遇到風風雨雨。2016年,地瓜大豐收,王瑞森心里美滋滋的招工,當時找了村里的留守婦女和閑散勞動力,大約十幾個人進行地瓜的采摘、裝袋。“當時很激動,產量比去年高多了,以為能大賺一筆呢。”王瑞森說,誰曾想由于當年地瓜大豐收,而銷售市場又十分有限,大量的地瓜囤在家中賣不出去,低價滯銷猶如一盆冷水澆到了王瑞森火熱的心上。
無奈的他四處宣傳,給老主顧打電話,原本談好的價格也只能一降再降,忙活一整年,不要說盈利,除去工人工資,只能勉強保本。
地瓜喜獲豐收。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記者 崔如坤 攝
地瓜觸網變網紅,開啟銷售新思路 盲目擴張,讓王瑞森的創業熱情遭受嚴重打擊。父親的一席話鼓勵了他:“年輕人不要怕失敗,不摔倒怎么能站起來,不拼不闖怎么知道能不能成功。”2017年,王瑞森又鼓足信心開始了新一年的征程。
今年3月,潘渡鎮大力發展電商,“當時,鎮上開辦了電商免費培訓班,我抱著試試的心態報了名,誰曾想這開啟了我的致富路。你看,這種個大、光滑的精品地瓜,我們都單獨包裝封袋,專門在網上銷售。”王瑞森拿起一個地瓜說。
吸取了去年銷售途徑單一的教訓,電商培訓結束后,他利用學到的知識,開了一家網店,專門銷售自家產的地瓜,沒想到地瓜大受歡迎,成了農產品網紅。王瑞森喜滋滋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能產6000斤地瓜,160畝地就是96萬斤,批發商來批精品地瓜是7毛一斤,品相稍微不好的5毛一斤,但是放在網上銷售就不一樣了,精品地瓜能賣到4元一斤,價格高出了六七倍,除去包裝費、人工費、運費等,光盈利也遠高于傳統的銷售方式。
王瑞森自豪地說,今年地瓜銷量好,而且網上銷售標準也比較高,人手需求就比較大,“現在俺村和附近村一共十幾戶留守婦女都來幫工,而且我又找了4個貧困戶來做些簡單的活,這樣既解決了我人手不夠的問題,也幫助他們脫貧致富。”王瑞森為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他正計劃著將地瓜加工成薯片、薯條等,銷往更多更遠的地方。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崔如坤 通訊員 辛文潮)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