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再次來臨,很多戀愛中的青年男女又全面陷入了一種令他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焦慮情緒:去哪里吃飯?送什么禮物?至于擅長將一切節日變成購物節的商家來說,也開始最大限度地“榨取”七夕節的商業價值,諸如“第一杯全價第二杯免費”“帶女士打八折”之類的促銷活動,更是鋪天蓋地。
七夕節變身“七夕劫”,有山東省臨沂市民表示一天要花費上千元,不少戀愛中的男士直呼“吃不消”。
七夕節日氣氛濃
現象 七夕節一天消費上千元
28日,網友“巴巴羅薩”在朋友圈吐槽:“看到女朋友七夕的安排,終于無法淡定了。逛街買衣服、看電影、吃燭光晚餐……再算上訂購的玫瑰花,七夕節這一天至少得花1500多元,這讓不讓男人活啊?”
網友“巴巴羅薩”告訴記者,他跟女友是大學同學,最初的七夕節只是花幾十元買幾朵玫瑰,簡單吃個飯,花銷也就200多元。隨著廣告的增多和攀比心理的增加,附屬的禮物也越來越多,玫瑰和巧克力成了基礎必需品,燭光晚餐、看電影、游樂場等也成了必選項目。
“我一說她吧,她就翻臉,說什么我不愛她了之類的!我都不知如何是好。”網友“巴巴羅薩”無奈地說。
另一位市民劉洋告訴記者,他今年七夕節花費粗略算下來也得數千元。“早上一束玫瑰花298元,然后去逛街買了一套情侶裝325元,中午在廣場隨便吃吃喝喝大約150元,下午要看電影60元,晚上預定的燭光晚餐178元,這樣一算,一天就得花費上千元。”
“我和女朋友是異地戀,我快遞了玫瑰花和巧克力,不過現在還流行送微信紅包,中午她發來一張朋友老公送的520紅包截圖,我就果斷給她轉了521元過去,加起來也小一千。”市民王琦說。
臨沂人民廣場附近隨處可見浪漫的鮮花和牽手出行的情侶,七夕節日氣氛濃。
吐槽 商家把所有節日都炒成了情人節
28日,記者隨機采訪了30位年齡在18歲到40歲之間的男性,其中8成表示會過七夕節,6成花費在500元以上。尤其年齡段在18歲到35歲間未婚男青年花費上千元更是常事,還有7成表示“情人節太多,是一種負擔”。
提起一天花費上千元過節,市民王琦表示,他有點討厭過情人節了,并不是不想和女朋友一起過,而是商家把所有的節日都炒成了情人節。
“原本情人節也就只有2月14日,現在演變成2月14日要過西方情人節,3月7日要慶祝女神節,5月20日寓意好要過情人節,5月21日更要過,七夕是中國情人節得過,中秋節團圓日要過,要是不能在一起要提前過,雙十一不僅要清購物車還要慶祝脫離單身,圣誕節也要慶祝,元旦更得慶祝……基本所有的節日都被商家炒成了情人節,真是有點吃不消了。”王琦感慨地說。
說法 應進一步發掘節日內蘊
臨沂大學社會學教授王維義表示,最初的七夕節并不是情人節,而是女兒節,是屬于年輕女性特別是未婚少女的節日,節日這一天的活動內容亦特色獨具,以”乞巧“為主題,大張旗鼓地強調與鼓勵女紅技藝的精良。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情感需要,七夕節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成為寄托感情的一個方式,演化成了中國的情人節。不過市民在慶祝七夕節的時候,要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要盲目攀比消費。”王維義建議道。
王維義還表示,目前環境下,社會還沒有賦予七夕節良好的意蘊,不止七夕節,很多節日都比較“空”,缺乏明確思想,“比如牛郎織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有些民俗也都了解,但是故事說完、節日過完就都結束了,還需要進一步發掘節日中的內蘊意義。”
“購買禮物固然也能渲染節日氛圍,但對傳統文化的傳播來說分量仍稍顯不足,很難讓年輕人體會到更深的文化意蘊。現在人與人的聯系也很‘漂浮’,七夕節的一些習俗如果能夠很好地繼承下來,則可使人發現平凡生活中的樂趣,進而建立一種穩定的生活關系,這就是這個節日美好的地方。”王維義認為,進一步發掘傳統節日的內蘊意義,將七夕節打造成中國情人節,不僅能夠促使大家更加重視家庭生活,在文化傳承上也有重要意義。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