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海建
隱私數據或敏感內容“裸奔”的現狀,在手機APP權限被濫用的江湖,既叫人提心吊膽,又必須利劍在上。與其號召用戶“千萬別裝”,不如在法治框架內,讓無良軟件沒有生存的空間與炫技的土壤。 智能裝備時代,手機APP成為生活必須。近日,記者調查發現,一些APP權限不但五花八門,有些還涉及到用戶的個人隱私,比如讀取短信、讀取聯系人、讀取通話記錄,甚至還包括監聽電話、修改通話記錄等權限。(8月8日中國新聞網) 裝個APP看視頻,卻要監聽你的電話;下個APP來導航,卻要掌控你的聯系人……如此匪夷所思的邏輯,成為智能機時代的日常。工信部近日公布了2017年二季度檢測發現問題的應用軟件名單,共計42款,其中不少軟件就涉及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惡意操控用戶手機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信部公布的存在問題的APP名單中,其中不少來自知名廠商的應用商店。另有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全國移動電話用戶13.65億戶,4G用戶總數達到8.88億戶,占比達65.1%。由此可見,手機APP權限濫用已成為不容小覷的數據安全風險。
這些年來,從“斯諾登”到“維基”,從“索尼影業”到“美聯邦人事管理局”,數據泄露帶來的網絡安全話題絕不只是口水那么簡單,它直接指向資源與競爭、公共治理與社會環境。于此背景之下,大數據時代談數據安全,恐怕是互聯網領域的基本底線。
手機APP“越權”成風,說到底,還是因為這個領域無人問、無人管。制度上說,2016年12月份,《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預置和分發管理暫行規定》對外發布,今年7月1日已正式實施。《規定》亦指出,生產企業和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所提供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不得調用與所提供服務無關的終端功能。不過,面對海量的手機APP,這個“不得”的禁令,終究還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兩個問題,難有定論:第一,誰來判斷消費者安裝的這些軟件,在調用權限的時候是合法還是不合法?標準都沒有,談何是非呢?第二,如果有軟件設計方違反規定濫用用戶權限,監管部門怎么罰?能罰出痛感嗎?
沒人立規矩、沒人挺紀律,手機APP上的魑魅魍魎,自然有了興風作浪的空間。根據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與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聯合發布的《網絡隱私安全及網絡欺詐行為研究分析報告(2017年一季度)》顯示,手機APP越界獲取個人信息已經成為網絡詐騙的主要源頭。隱私數據或敏感內容“裸奔”的現狀,在手機APP權限被濫用的江湖,既叫人提心吊膽,又必須利劍在上。與其號召用戶“千萬別裝”,不如在法治框架內,讓無良軟件沒有生存的空間與炫技的土壤。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