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房地產開發商為了房地產市場作別“黃金時代”,過渡到“白銀時代”而感到落寞與不甘時,房地產市場的競爭也許已經悄然換了一條賽道,鏈家等房產中介正在取代地產開發商成為中國地產存量房時代的主角。
2016年,中國二手房交易額約6.5萬億元,占住房交易總額的比例達到41%,比5年前提高了20個百分點。北京、上海、深圳的二手房交易額占比分別高達74%、72%、63%。南京、廈門、福州等熱點二線城市的二手房交易額也均超過了新房。有分析人士判斷,未來10年,由增量開發主導的新房市場趨于穩定,而基于二手房流通和房屋資產管理的存量房時代逐步來臨。相應的,房產經紀機構,也就是俗稱的房產中介,將會在交易市場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2017年以來,融創、萬科等年銷售額位居前十位、達千萬級別的房企先后斥資數十億元投資鏈家,將這家中國最大的房產中介推到聚光燈下。而融創、萬科的行為也被認為是提前為存量房時代“卡位”。
幾乎與此同時,今年3月開啟的新一輪樓市調控中,加強二手房市場管控成為政策要義。包括鏈家在內的多家房產中介因為發布虛假廣告、惡意編造散布謠言、捂盤惜售、哄抬房價等上了監管部門的“黑名單”。
對于鏈家來說,2017年可謂“冰火兩重天”。
盡管鏈家及其創始人左暉作風低調,但從投資方的公告、政府的處罰信息,以及合作方零散發布的消息中“抽絲剝繭”,還是可以看到,從新房銷售、二手房交易,到房屋裝修、租賃,再到剛剛剝離到體外的金融服務,鏈家已經儼然成為一個覆蓋房產上下游多個環節的“帝國”。
鏈家目前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成都、青島、重慶、大連等28個城市及地區,全國門店數量約8000家,旗下經紀人近15萬人。2016年,其交易額超過1萬億元。融創中國(1918.HK)在公告中稱鏈家為“以數據驅動的全價值鏈房產服務平臺”。
鏈家最引以為傲的是其擁有業內最大的房源數據庫,也即鏈家所稱的“樓盤字典”。2017年4月,左暉透露,鏈家在10年前開始做“樓盤字典”,截至目前,有8000萬套的住宅數據,覆蓋30個城市,大約有11萬個小區、60萬棟樓、60萬個戶型。
這樣龐大的門店、經紀人規模,特別是房源數據,令同行難以望其項背。與此同時,市場分析人士也擔心,擁有行業如此霸主地位的鏈家會否形成壟斷,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甚至被指間接助推了房價上漲。而在投資人眼中,這些資源更是演繹出令人垂涎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價值。
在一步步逼近的存量房時代,“鏈家帝國”會成為什么模樣?其對房地產市場乃至房價走勢又會產生什么影響? p18 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鏈家總部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I 攝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鏈家總部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攝
資本蜂擁而至,傳言鏈家“對賭”上市 存量房時代的“資本寵兒”——兩大房企成鏈家股東 “投鏈家,我們談了一年,給老左(左暉)做了好多工作。鏈家不是誰想投就能投,很多人想投,投不進去的。”2017年1月15日,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孫宏斌在樂視的會場,解釋融創投資樂視的邏輯時順帶提到的這句話,成了一個意外的“爆點”。
不管房產中介行業有沒有為在存量房時代“唱主角”做好準備,資本已經聞風而動,對這個行業寄予了厚望。而在過去的兩年中,作為房產中介行業里的佼佼者,鏈家可謂炙手可熱。
1月9日,融創中國發布公告稱,將通過增資事項以人民幣26億元的價格獲得北京鏈家6.25%的股權,并將有權向鏈家委任一名董事。
4月19日,萬科也對外確認了以30億元入股鏈家的消息,稱看好鏈家的發展空間。但萬科并未向外界透露具體的持股比例。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萬科與融創2016年的銷售額分列中國房企的第二位與第七位。
除了這兩家房企,數十家投資機構更早已經布局鏈家。在萬科及融創入股前,鏈家方面已完成過兩輪融資。鏈家A輪融資在2014年1月7日,向復星昆仲、鼎暉投資融資數億元;B輪融資在2016年4月15日,向執一資本、源碼資本、騰訊產業共贏基金、華晟資本、百度經緯中國、H Capital等共融資64億元。
2016年4月,多家媒體報道,鏈家同投資人簽訂了“對賭”協議:若公司(鏈家)未能在B輪交割日后5周年內完成IPO,投資人有權在該情形發生后的任何時間要求回購。回購價格為基本投資價格+每年8%(單利)的回報。
對此,記者向鏈家方面求證。鏈家市場部一位人士告訴記者,不掌握相關信息。“鏈家從來沒有對外談過上市,連融資都沒有談過。老左特別低調,希望事情都做完了才對外講。”
而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鏈家目前正處在上市輔導期。
記者查閱鏈家的工商登記資料發現,鏈家的股東已從最初的三位自然人:左暉、單一剛、周育松,擴大到目前的32位股東。而細細研究這些股東的資料,其背后映射的投資人數量更是龐大而復雜,不僅有歌斐資產、華晟資本、源碼資本、執一資本等投資機構,有騰訊、百度、新希望等明星企業,還有中國人保、招商局等國資,以及中煤能源、潞安礦業、淮北礦業等資源型企業的身影。
[編輯: 王連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