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廣網北京6月6日消息(記者劉黎)據(jù)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1977年12月10日、11日、12日,第一天上午政治,下午文科考史地,理科考理、化,第二天上午數(shù)學,下午語文。第三天這是加試,可考可不考外語,外語是當時不是必考的。”揣著北京市密云縣塘子中學13考場的準考證,錢穎一敲開了夢想之門,成為恢復高考后清華大學數(shù)學專業(yè)的首屆大學生。
1977年參加高考的準考證
清華求學,哥倫比亞、耶魯、哈佛深造,斯坦福、馬里蘭、伯克利任教,歸來執(zhí)教母校。有人問他,當年,如果沒有參加高考,他的人生會是怎樣?已經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的錢穎一說,人生沒有假設。“我們這一代人就是高考改變命運。那年是各省分著考,每個省都不一樣,它不是全國統(tǒng)一試卷。當時北京市的作文題叫作《我在這戰(zhàn)斗的一年里》,我們的戰(zhàn)斗就是干農活。”
錢穎一在家里是老大,他就找其他同學的哥哥姐姐借來文革前的中學教科書,背到鄉(xiāng)下自學。在密云縣塘子公社豐各莊插隊的四年,錢穎一從未放下過書本,尤其酷愛數(shù)學和英語。“生產隊是密云縣最窮的隊,在山上,我在那是待了四年,什么活都干過。修水渠、養(yǎng)豬、做飯,挑水抗旱,種菜、割草、種麥子、種土豆、種白薯。我的英語和數(shù)學都是田埂上學的,我念英語,聽的就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英語教學節(jié)目跟著學。”
看著復印紙張發(fā)黑的《新概念英語》,錢穎一在知青點堅持自學。“學《新概念英語》學到第四冊時就難了,積累了非常多的問題,我兩三個月回城一次,每次都要到梁從誡他們家去一次問這些問題,答疑。梁從誡的太太,我的老師方晶老師,先問她,她不懂了問她丈夫梁從誡,梁從誡英語也挺好的,他們倆都不懂了,說咱們到里屋去問一個人,我們都叫他金爸,他都給我們解答了。金爸就是金岳霖。”
錢穎一1978年3月清華入學
1977年10月21日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fā)重大消息《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50天后,錢穎一和全國570萬考生一起走進久違的高考考場,27萬3千人被錄取,818名佼佼者來到向往已久的清華園。“那個時候報考,傳統(tǒng)觀念是數(shù)理化、理科,77級和78級很特殊,招生的時候不是所有專業(yè)都招,它招的很少,因為那個時候很突然恢復高考,文革剛剛結束,只是開放了一部分專業(yè)。當時就覺得,我說數(shù)學,我也不一定將來就做數(shù)學,但是我覺得數(shù)學對學別的全都有用,很天真的一個想法,事實證明是對的。”
清華大學的數(shù)學專業(yè)和北京大學的物理專業(yè),集中了恢復高考第一年各省最高考分的學生。在39人組成的清華“數(shù)七班”里,學生年齡從16歲到31歲不等,數(shù)學家華羅庚的女兒、丁石孫的兒子都在“數(shù)七班”。
錢穎一介紹,“我們是個很特殊的班。那時跟現(xiàn)在不一樣,什么課難,學什么,因為大家都被耽誤了。所以大家對這個機會都非常珍惜。前面沒人指導,也沒人告訴我們該怎么辦,我們也沒有那些框框。”
清華園開放、自由、包容的學術氛圍滋養(yǎng)著干涸的青春,錢穎一埋藏心底多年對知識的渴望,盡情地釋放,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提前畢業(yè),作為改革開放后最早的留學生,前往美國深造。“我們說怎么申請出國?你就寫申請,我們搞點推薦信,那時沒有托福,沒有GRE,什么都沒有,要交20塊錢報名費,我們還申請免交。因為沒有規(guī)章制度,不知道該怎么辦。”
1981年秋天,清華學堂前,自行車后座上放著海鷗120照相機,錢穎一和他的五位同班同學自拍留影,他們同時提前畢業(yè),同時申請到了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頓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全額獎學金。
在美國,錢穎一先后取得哥倫比亞大學統(tǒng)計學碩士、耶魯大學運籌學/管理科學碩士,之后轉讀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在耶魯,他有了一次特殊的相識。“我那時候認識吳敬璉,他講中國經濟改革,中國問題。我1983年9月在耶魯認識他,中國經濟的問題都聽他說的,50年代改革的事,誰叫孫冶方、顧準,計劃經濟怎么回事,這些我們都不知道。我在農村那么長時間,自然就對中國的社會問題好奇、有興趣。當然如果要是對社會問題,對國家命運很關心的,就會開動腦筋去思考,這跟我后面轉學經濟學是有關系的。”
錢穎一榮獲首屆中國經濟學獎
北京當代經濟學基金會、中國當代經濟學獎評獎委員會決定將2016年中國經濟學獎授予錢穎一(清華大學教授),許成鋼(長江商學院教授),獎勵他們在轉軌經濟中作用于政府和企業(yè)激勵機制的研究所做出的貢獻。
2016年,錢穎一獲得首屆中國經濟學獎,這是我國目前規(guī)格最高的經濟學獎項,旨在獎勵在經濟學學術研究上作出杰出貢獻的經濟學家。
2006年起,錢穎一回國擔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他從經濟研究跨界教育改革。近90萬字兩卷本的《大學的改革》是錢穎一過去十年教育改革探索的成果。這十年,他沒有帶過一個博士生,沒有申請過一筆科研經費,也沒有主持過一個研究中心。
錢穎一說:“教育確實是很重要的領域。過去人口紅利消失了,現(xiàn)在要發(fā)揮人才紅利。有了1977年的高考改革,才為后來經濟改革提供人才。中國很重要的是改革和開放,開放是靠中國與世界的交流,重要的交流是進進出出的人。沒有高考的改革,不可能有后面人才的出現(xiàn),也不可能有國際交往。所以,我現(xiàn)在做的事情是一個輪回。”
(轉自大眾網) [編輯: 李敏娜]
相關專題:
回望高考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