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堂吉偉德
這兩天,朋友圈轉發一條消息:復旦大學某教授月工資應發15335元,但實際到手只有8272元,而且是薪酬總數,別的啥都沒了!這份工資單引起了網友的熱議。而與此同期,上海住家保姆的月工資是五千左右,月嫂工資過萬。這都是實實在在拿到手的錢!5月25日下午,網傳工資單的主人——復旦大學某文科專業教授,向記者證實了工資單的真實性,但表示不愿公開自己的姓名。有網友質疑,這位資深教授有工資單之外的收入,他笑稱,“我為了掙這張工資單,已經忙得不亦樂乎了,哪有其他收入。工資單中如果有什么令人羨慕的,那就只有公租房一項了。”(5月25日《中國青年報》)
教授與保姆,一個屬于知識型的腦力勞動者,一個屬于技能型的體力勞動者,兩者存在著迥然的差異,并無多少可比性。但是,時下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旦進行工資比較,往往就會拿農民工、快遞員、清潔工或者月嫂作為參照。如“大學畢業生初始薪酬不如農民工”之類的報道,時時見諸報端,甚至成為一些調查的結果。這樣的比較本身就缺乏科學性,甚至帶有相應的身份歧視。
只窺其面,不窺其里,導致的是價值判斷的分化。教授當然應當獲得較高的收入,以體現出對知識分子的尊重,保姆和月嫂難道天然就該領取較低的收入,并在底層中苦苦掙扎?薪酬的高低與標準,不應取決于情感性的偏見,更不能取決于想當然的預設,而應取決于市場公平原則下的供需關系,并基于“人人平等”的權利尊重,否則,超越身份與職業的比較,只會帶來難以滿足的自我抱怨,并激發起群體間的相互對立。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