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日的山東省科技獎勵頒獎大會上,獲得省科技最高獎的胡敦欣院士在頒獎大會上寄語年輕人,在這樣的時代,應該不必等到80歲,就能獲科技最高獎。他的殷殷期望引起強烈社會反響。作為鼓勵科技創新的省級最高科技獎,自2002年起,至今已經走過15年。記者梳理發現,中青年科技人員正在逐漸成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23位最高獎獲獎者,平均年齡不到61歲 記者梳理發現,自2002年我省設立科技最高獎至今,已有23位專家學者獲此殊榮。這些獲獎者獲獎時的平均年齡為60.9歲。其中50歲-60歲年齡段最多,有10人,其次是60歲-70歲有7人,40歲-50歲、70歲-80歲各有兩人,九旬獲獎者有1人。其中,獲獎時年紀最長的是2002年獲獎者中科院海洋所的曾呈奎院士,時年93歲。年紀最輕的是2007年獲獎者山東省生物藥物研究院院長凌沛學和2010年獲獎的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王恩東,獲獎時均為44歲。
正如胡敦欣院士對年輕科技工作者的期望,中青年科技人員逐漸成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我省科學技術獎建議授獎項目完成人的平均年齡為42歲,其中,35歲以下的占26.3%,36-45歲的占37%,46-55歲的占31.1%,56歲以上的占5.6%。45歲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員主持完成的項目32項,占授獎總數的23.7%(比2015年提高0.5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在近幾年的獲獎者中,80后科技人員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在2016年度的獲獎者中甚至占到了整個獲獎者的近三成。比如,在今年的獎項中,年僅36歲的山東大學李立平教授主持完成的“深長隧道重大突涌水災害預測預警與風險控制關鍵技術”項目,被授予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而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的陳興虎,作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ECO雙源雙模式變流量控制技術在變頻空調機上的開發與應用”項目,被授予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據公開資料,陳興虎出生于1987年,年僅30歲。
獲獎者多從事,海洋和醫療領域研究 省科技最高獎的獲獎者當然是所在研究領域的翹楚,而其所在的領域也反映了山東省科技創新的發展之路。記者梳理發現,15年來,最高獎獲得者多從事海洋領域和醫療領域研究。其中,從事海洋領域研究的有7人,大約占30%;從事醫療領域研究的有7人,也約占30%。這兩個領域已經占據了科技最高獎的大半江山。而從其他領域來看,材料、農業、工程分別有2人,大約各占9%;數學、石油、機械的各有1人,大約各占4.3%。
為何這兩個領域格外受到青睞?據相關人士介紹,我省作為沿海大省,藍色半島經濟區又上升為國家戰略,因此海洋科技優勢顯著。胡敦欣在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說,海洋科技是山東省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一張特色名片,目前我省海洋科技和經濟實力居中國首位,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我國唯一一個以藍色經濟引領轉型升級作為戰略定位的國家示范區。
在此次全省科學技術獎項中,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果豐碩。在建議授獎項目中,由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6市所在單位主持完成的項目有111項,占81.6%;在建議授予一等獎的25個項目中,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6市所在單位主持完成的項目20項,占80%,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正逐漸成為我省科技創新的示范和樣板。
此外,2015年10月正式成立的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是我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如今已經在深遠海研究、極地極端環境與戰略性資源調查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奪取了多個世界“第一”。按照規劃,到2020年,這里將集聚起包括國內外著名學者在內的研創能力一流的5000人研究隊伍,躋身全球前五大海洋科技創新中心。
在醫療領域,我省也具有明顯優勢。在2015年首屆北京大學臨床學科評估排行榜中,山東的神經外科、血液內科、婦產科、腫瘤科、心外科、口腔綜合均榜上有名。
惠及民生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綜觀今年的獲獎獎項,我省優勢領域繼續處于相對領跑地位。其中海洋養殖、農業、紡織領域的項目獲獎率達35.7%,高出平均獲獎率近11個百分點。比如,中國海洋大學包振民教授完成的“扇貝分子育種技術創建與新品種培育”項目,創建了國際領先的低成本、高通量全基因組分型和扇貝分子育種技術,育成4個扇貝品種。
高等學校依然保持著在原始創新方面的明顯優勢。在省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建議項目中,高等學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獲獎數量分別占總數的72.7%和75%,包攬了一等獎項目(7項),成為我省基礎研究和重大原始性創新研究的主力軍。
此外,惠及民生的科技成果也不斷涌現。在2016年度省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中,有61項與人民生產生活、健康、安全、節能環保等密切有關的重大民生需求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公益性技術實現突破,占建議授獎項目的44.9%,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也明顯提升。在省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中,由企業獨立完成或參與完成的項目91項,占比達到73.4%,比2015年提高了4.6個百分點。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企業的獲獎成果主要聚集在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資源與環境等領域,反映出科技成果轉化及其應用已經成為我省“轉調創”的主要動力來源。
這個研究所15年間,四奪省科技最高獎 記者梳理發現,有一家科研單位,在15年之間四次榮獲山東科技最高獎,它就是胡敦欣所在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據悉,2002年度,第一屆山東科技最高獎就花落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獲獎者是著名海洋生物學家曾呈奎。曾老先生生于1909年,1942年取得美國密執安大學理學博士學位,是我國海藻學研究的奠基人、我國海藻化學研究的開拓者。他先后發現了上百個新種,兩個新屬,一個新科;首次發現了西沙群島原綠藻,組織領導了西沙群島海洋生物調查研究。
2005年,作為我國海洋貝類增養殖生物學和養殖產業化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員張福綏也獲得了山東科技最高獎。四年后的2009年,同樣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侯保榮院士再次摘得山東科技最高獎,他也是我國海洋腐蝕界唯一的一位院士。
據悉,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始建于1950年,第一任所長是赫赫有名的生物學家、教育家童第周老先生,是從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發的綜合性海洋科研機構,也是國際海洋科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所。(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范佳郭靜 宋立山)
(轉自大眾網)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