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奎文區86歲的王秀貞老人給兩個兒子留了一份特殊的“遺囑”,其中并不是什么財產分配,而是不論她發生什么事,不到加護病房,不動大手術……而且她特意囑咐兒子,在她身后,要第一時間通知紅十字會捐獻她的眼角膜、遺體……5月18日,王秀貞的大兒子石曉崗說,實際上,他母親早就到紅十字會進行了遺體(眼角膜)捐獻登記,但隨著年紀增大,母親擔心自己病重時,孝順的孩子們會不遵從她的意愿,所以才寫了這份“身后叮嚀”。
王秀貞(右)和兒子石曉崗。(資料圖片)
“身后叮嚀”全為他人,感人至深 當天,記者來到奎文區盛世豪廷小區的石曉崗家,見到了他和他母親王秀貞以及他們的遺體(眼角膜)捐獻登記證書。
石曉崗自豪地說,2004年時,他母親就在青州市紅十字會辦理了捐獻遺體的登記手續;2013年2月4日,他又陪母親到濰坊市紅十字會辦理了捐獻眼角膜的登記手續。他非常敬佩母親的舉動,當時也進行了遺體(眼角膜)捐獻登記。“我母親的身體現在還不錯,但她的心臟不是很好,也有高血壓等一些老年病。她擔心自己身后,我們不給她捐獻遺體或眼角膜了,就特意寫了一份‘身后叮嚀’。”石曉崗說著拿出了母親的“身后叮嚀”,“這一份是打印的,原稿在我弟弟那里,我們兄弟倆一人一份。我們會按母親的叮嚀,滿足她的意愿。”
記者看到,這份“身后叮嚀”的內容是“80多歲的我,活到這個年紀,已是上蒼給我的恩寵,不論我得了什么重病,不動大手術,讓我死快最重要,不要把我送到加護病房,不論什么情況,不要在我身上插什么管子;叮囑我的身后事:死亡后,首先要通知濰坊醫學院(應是濰坊市紅十字會),機會允許的話最好在6小時內,這樣能保留好眼角膜,捐獻給需要的人;兩個孫女都在外地上班,不要影響她們的工作,也不要通知我唯一的姐姐,因為她比我大好幾歲,身體也不好,一切處理完后再告訴他們,我從不迷信,你們平時都很孝順,這些就夠了,切記我的叮嚀,執行我的權利……”老人的所思所想,首先都是為了別人,這種無私的精神讓人感動不已。
從報上看到有人捐遺體,決心效仿 今年已經86歲高齡的王秀貞看起來非常精神,說話談吐也很清晰。王秀貞老人告訴記者,她以前在位于青州市的濰坊益都中心醫院干財務工作,退休之后很愛運動。近幾年,她的身體大不如從前,運動少了,但她非常喜歡讀書看報,她已經訂閱《濰坊晚報》很多年,她從報紙上了解到,有人身后捐獻遺體用于醫學事業。她想到自己年齡這么大了,也應該為社會再發揮一些余熱,就想身后也要捐獻遺體。打定主意后,她把兩個兒子叫到一起,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孩子們起初很震驚,后來,他們理解了母親的想法,都表示同意。看到孩子們都同意了,2004年時,王秀貞到青州市紅十字會辦理了捐獻遺體的登記手續。
“我現在的身體不太好了,但是我的眼睛還很好。看報紙時,我看到很多患有眼角膜病的患者,由于沒有新鮮的眼角膜得不到醫治,我就想到,我身后也應該捐獻眼角膜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王秀貞老人說,她還了解到,人死后應該在6個小時之內取出眼角膜,否則眼角膜就不能用了。所以,2013年時,她在大兒子的陪同下到濰坊市紅十字會進行了眼角膜捐獻登記手續。而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今年2月,她給兩個孝順的兒子寫下了“身后叮嚀”,以便讓兩個兒子滿足她的愿望。
系我市首對一同捐獻登記的母子 今年62歲的石曉崗說,他進行捐獻遺體(眼角膜)登記,是受母親影響,也是為了回報社會。1997年,他的妻子突發腦血栓,生命垂危。為了給妻子治病,當時他把家里的房子賣了,仍沒湊齊醫療費,最后朋友們及社會各界好心人都紛紛給他們捐款,妻子最終戰勝了病魔。這幾年,他妻子除了生活不能自理外,身體已無大礙。“我們一家現在生活得很幸福,這多虧了社會各界的好心人,沒有他們,我妻子很可能就沒了。”石曉崗說,他一定要通過力所能及的方式為社會做貢獻,回報好心人的恩情。同時,他也一定會遵從母親的叮嚀,為母親辦理身后事。
濰坊市紅十字會一名工作人員說,王秀貞、石曉崗母子的善舉讓他們非常感動,“他們是我市第一例母子一同來捐獻遺體(眼角膜)登記的志愿者。”該工作人員還說,2003年3月1日《山東省遺體捐獻條例》開始實施。2007年5月1日起,國務院《人體器官移植條例》開始實施。《山東省遺體捐獻條例》發布實施以來,我市各級紅十字會加大宣傳力度,及時公布遺體捐獻熱線,建立有關制度,接受遺體捐獻的登記和咨詢。同時,隨著媒體的廣泛關注,市民的捐獻意識逐漸提高,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捐獻眼角膜62例,遺體36例,器官26例。
記者 劉曉梅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