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土資源部日前發布實施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辦法》提出,城鄉建設、區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各類與土地利用相關的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
針對當前一二線熱點城市地價、房價過熱的現象,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司長莊少勤指出,供地數量與住房價格并沒有必然的關系。他說,房價上漲緣于多個環節的綜合因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住房供應體系。“房價過熱的城市,往往是大量投資性需求尚未得到合理抑制,干擾了市場。”
“據我們了解,全國范圍內的土地和住房供應基本能夠滿足人們對居住空間的需求。”莊少勤進一步指出,在投資性需求沒有得到有效抑制的前提下,單純增加土地供給并不能直接平抑住房價格。
莊少勤說,地方政府每年將土地供應計劃上報國土部,國土部根據當地上一年度土地供應實際情況審批次年的用地指標。地方上出現用地指標過剩或者不足的情況,都要向國土部上報。他舉例說,如果某城市上年度指標出現剩余,該城市在次年度并不能直接使用這些“剩余指標”,而需要先行向國土部申報,獲得批準后方能使用。
據介紹,2017年全國土地利用計劃已下達,與去年相比,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總量略有下降。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副司長周建春指出,考慮到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以及各地的庫存和房地產市場情況,對指標進行了相應壓減或者增加。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105個主要監測城市住宅用地供應同比增加,供地結構進一步優化。“供應結構方面,住宅用地供應量占比、房地產用地供應量占比均明顯提升,達到近兩年最高值。”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地價所所長趙松說。
具體來看,一二線城市住宅用地供應量同比增加明顯,一線城市增幅超過50%,三線城市微幅下降。趙松表示,“從20個熱點城市的土地供應來看,住宅用地供應同比也出現大幅上漲,漲幅超過30%。總體而言,住宅用地供應數量與結構的變化符合分類調控的指導思路”。
此前,國土部、住建部聯合出臺的調控政策規定,各地根據商品住房庫存消化周期,適時調整住宅用地供應規模、結構和時序,對消化周期在36個月以上的,應停止供地;36-18個月的,要減少供地;12-6個月的,要增加供地;6個月以下的,不僅要顯著增加供地,還要加快供地節奏。
[編輯: 鹿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