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珍 王洪智報道
半島都市報5月10日訊 近日,山東金鄉、河南、江蘇等地蒜薹滯銷,因價格過低菜農寧愿將蒜薹扔到地里。與金鄉等地收購價僅有0.3元左右一斤形成對比的是,平度仁兆鎮出產的蒜薹卻依然賣出2元一斤的高價。為何“菜賤傷農”的情景在平度市仁兆鎮得以避免?記者采訪了解到,平度仁兆蒜薹在全國市場上都很有名氣,質量好、耐儲藏成為平度蒜薹的硬實力,除此之外,為了保護菜農權益,政府還幫忙出資購買保險,為蒜薹“保價護航”。近日,央視二套也在節目中對此進行了報道。
冷庫內裝滿了新收購的蒜薹。
位于大沽河畔的平度仁兆鎮作為青島市的大蒜主產區,也是遠近聞名的“蒜薹之鄉”。進入5月,蒜農們迎來了蒜薹采收季,剛開市每斤2.8元的批發價格,較去年同期便宜了一元左右,但和山東金鄉、河南、江蘇等地的蒜薹產區相比依然屬于高價。
“今年開市行情還可以,每斤2.8元,收益還不錯。”村民孫新富說,蒜薹頂端開始打彎時是收獲蒜薹的最佳時機,這個時候如果不及時將蒜薹搶收銷售到市場或存入冷庫,不僅蒜薹的產量有很大的影響,口感和品質也下降很多。據了解,在大蒜的生長過程中,必須將蒜薹收下來,大蒜才能長大。
山東省“服務新農村專家顧問團”植保首席專家張立寧(右)在地頭考察。
平度仁兆鎮是山東省內第二大大蒜種植區,蔬菜的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太大,菜農往往非常被動。為了減少當地蒜農種植風險,蒜薹價格指數保險應運而生。平度市仁兆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李忠曉介紹,2017年,青島市政府以仁兆鎮為試點,為蒜農組織購買了政策性保險——蒜薹價格指數保險。按照該政策,每戶蒜農一畝地需要拿出100元,青島市財政也拿出100元,用這200元為蒜農購買一份保險。2017年每斤蒜薹保價2.8元,如果低于2.8元,保險公司進行賠付。保價是根據近幾年蒜薹的收購價得出來,李忠曉說,為了科學地確定收購價,工作人員在仁兆鎮選取了10個收購點,進行價格監控,監控時間從5月9日持續到5月20日,計算出11天的平均價格后,取平均數作為保險索賠的一個依據。
“今年是試點,共有5000畝大蒜入了保險,明年將在仁兆鎮全面鋪開。為了給菜農最大優惠,如果今年價格超過保價,保險公司會把菜農繳納的100元全部退還,如果低于2.8元一斤直接進行賠付。”李忠曉介紹說,今年中央的一號文件提到了農業供給側改革,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包括質量和數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在這方面仁兆鎮一直在做著自己的努力。
蒜農將新打的蒜薹賣到附近冷庫。
調查
一天420元,蒜農雇工收蒜薹 一進入5月,從河南老家外出打工的王力就來到平度仁兆鎮找活。很快,他受雇到一家菜農家中幫助采收蒜薹,一天管兩頓飯,每天早上5點多開始工作,下午5點左右回到暫住處,一天的工錢隨行就市,最多的時候一天420元,少的時候也要280元左右。王力介紹,除了在地里采收蒜薹,還可以到當地蔬菜合作社里幫忙往冷庫里運菜或者將蒜薹一捆一捆地扎起來,捆扎蒜薹一捆5毛錢,干得好的,一天最多能掙500多元。
5月8日上午,平度市仁兆鎮東淖泥溝村的孫女士正和丈夫以及三個工人在地里收蒜薹。她今年種了四畝大蒜,預計一畝地能收獲蒜薹1500斤左右,照目前的價格每畝的收入是3700多元,四畝地的收入將近15000元。再加上大蒜的收入,種蒜這一季能收獲四五萬元。這一天,孫女士雇了3個工人干活,每個人一天的工錢是300元,管早飯和中午飯,一個人一天能收獲500斤蒜薹,一畝地需要三個人干一天,四畝地下來加上孫女士夫婦倆,大概需要兩三天時間才能收完。“大蒜渾身都是寶,沒有浪費的,蒜薹能賣錢,大蒜價格會更高。”孫女士說,盡管收蒜薹的成本挺高,但基本上也能和這一季大蒜所有的投入持平,再過半個月大蒜收獲的時候,基本就是純收入了。
5月8日這一天,蒜薹的收購均價是一斤1.8元左右,不少菜農認為價格有點低,開著三輪車到各處收購點轉轉,價格合適的就把蒜薹售出。
政府幫入保險,蒜農心里有底 “盡管負面信息滿天飛,但當地蒜農并不擔心,因為他們的蒜薹價格都上了保險。”平度市仁兆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李忠曉介紹,2017年,青島市政府以仁兆鎮為試點,為蒜農組織購買了政策性保險——蒜薹價格指數保險。按照該政策,每戶蒜農一畝地需要拿出100元,青島市財政也拿出100元,然后用這200元為蒜農購買一份保險。
據李忠曉介紹,蔬菜的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太大,前一年每斤3元,第二年可能五六毛。2009年,仁兆鎮的蒜農曾經歷了一次嚴重的打擊,蒜薹一兩毛錢一斤,真正讓人體會到“不夠工夫錢”,“雇人打蒜薹,把賣蒜薹的錢給工人,還得再從家里拿錢算工錢。”
平度仁兆鎮是山東省內第二大大蒜種植區,為了減少當地蒜農種植風險,蒜薹價格指數保險應運而生。每斤蒜薹保價2.8元,如果低于2.8元,保險公司進行賠付。“這個保價是根據近幾年蒜薹的收購價得出來的,從目前情況來看,總體價格在一斤2.8元以下。今年是試點,從保險公司角度來說,今年想賺錢比較困難。”李忠曉說,為了科學地確定收購價,工作人員在仁兆鎮選取了10個收購點,進行價格監控,每天上報收購價格,監控時間從5月9日持續到5月20日,計算出11天的平均價格后,再取一個平均數,作為保險索賠的一個依據。
“今年是試點,共有5000畝大蒜入了保險,明年將在仁兆鎮全面鋪開。為了給菜農最大優惠,如果今年價格超過保價,保險公司會把菜農繳納的100元全部退還,如果低于2.8元一斤直接進行賠付。”
仁兆鎮東淖泥溝村黨支部書記代星德家的蒜薹也都入了保險,他告訴記者,保險公司承諾的是如果每斤價格低于2.8元,低0.1元一畝地補償54元。如果按照5月8日當天1.8元一斤的價格計算,保險公司將補償菜農一畝地540元。
“系梢”變“捆綁”,每斤漲兩毛 記者采訪得知,仁兆鎮有10萬畝耕地,其中大蒜的種植面積占到6萬畝,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為推進大蒜產業的穩步發展,當地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前幾年,蒜農在打蒜薹時,喜歡將蒜薹的上端綁在一起,這個習慣不好,因為客戶購買蒜薹后,還得回去解開,再雇人重新打包,增加費用。此外,這‘系梢’的做法對蒜薹產生傷害,不利于保存。”李忠曉說,對此,當地政府部門專程出去考察,并向蒜農推廣將“系梢”變“捆綁”,也就是用一根細繩將蒜薹一捆一捆綁起來,每斤的價格就能上漲。據李忠曉介紹,“這樣推行開后,每斤蒜薹提價兩毛錢左右,僅是這不太起眼的一點,全鎮蒜農那一年共增收2000萬。”
平度銳陽蒜薹合作社內有20個冷庫,每年能夠存儲蒜薹數千噸,這在膠東地區都是數一數二的規模。記者探訪中看到,有不少蒜農直接將蒜薹送到了這里,現場過秤結賬。合作社經理呂仁智也進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期。據介紹,仁兆鎮的蒜薹約有30%出口,剩下的一部分賣到東北,那邊的價格高,再就是賣到冷庫里儲存起來,到冬季再上市銷售。呂仁智說,冷庫儲存,算上用電和人力等成本,一斤蒜薹要加價一元。
為什么仁兆鎮蒜薹內銷多數運往東北地區,好蒜薹為什么不能在青島銷售呢?“不是青島市場小,而是東北地區的市場更大。目前,仁兆鎮地共有200多家冷庫,其中最大的一個算得上膠東半島最大的冷庫,儲存能力一萬多噸。從近年來冷庫儲存的情況來看,儲存戶扣除成本,每斤蒜薹能多賺5毛至1元。”李忠曉說,對菜農來說,大量冷庫的出現,也解決了當地蒜薹的銷路問題。
提質增效,技術指導緊跟上 “今年的蒜薹上或多或少有點黃斑,這是常見病,多少年都沒有解決,如果能夠解決的話,最起碼收購價一斤還能高兩三毛錢。”5月8日上午,山東省“服務新農村專家顧問團”植保首席專家、青島特色產業化協會蔬菜委員會主任、青島農業大學客座教授張立寧來到呂仁智的冷庫調研,兩人馬上就蒜薹黃斑病的問題探討起來。
張立寧說,黃斑病是一種真菌疾病,和近日的陰雨天氣有關,如果菜農在收獲前噴上一種生物藥就能解決問題。
為了菜農種植有指導,當地政府每年都組織菜農培訓,進行專家授課,引導種植。近幾年,仁兆鎮大蒜種植領域,幾乎年年都有革新和突破。今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不少蒜農試點了有機“套餐肥”,從大蒜開始種植到收獲,肥料實現一條龍服務,避免蒜農獨自購肥,盲目投入。
記者在仁兆鎮大蒜農田里看到,使用套餐肥的區域目前是免費試點,商家提供給農戶免費用,這些區域都插著紅旗,與沒有插紅旗的區域相比,這些區域的大蒜明顯長得粗壯,蒜苗更綠,蒜薹更長更粗。
“針對不同的農作物,我們請來植保專家做專門的施肥配方,保證套餐肥有效不浪費。目前,我們已經讓很多蒜農免費試用,反響也非常好。與蒜農自己購買化肥相比,套餐肥不僅效果好,而且價格更便宜。”青島奇中天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朱先生說,他們的這種套餐不光是看產量,更多的關注土壤的改良。
大蒜品種合理,不搞集中上市 對于仁兆的蒜薹為什么能賣出高價,來自煙臺的收購商黃先生告訴記者,這里的蒜薹在全國質量都是數一數二的,品種好、耐儲藏,市場上認可,價格自然就高。“我們也愿意進這邊的蒜薹,好賣、利潤高。”
“前段時間,外地蒜薹沒有銷路,甚至扔到溝里的新聞不少,但是我們這邊蒜薹價格還算可觀,就是因為我們的蒜薹質量好,比如很多地方種的是紅薹大蒜,主要長蒜頭,仁兆鎮種的是白薹大蒜,蒜薹更加粗長,更耐儲存。”李忠曉說,蒜薹質量的差異,首先與大蒜品種有關。
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仁兆鎮還進行了蒜種改良。“之前仁兆的大蒜都是本地蒜,俗稱‘四六瓣’,近年從江蘇引進了‘早半月’,這種蒜薹比當地蒜薹提前半個月下來,蒜瓣更多,由原來四至六瓣變為8個。此外,當地還引進蒼山蒜品種。”據蒜農李先生介紹,之前當地“四六瓣”品種的蒜薹都集中在同一時間大量上市,導致前來收購的客戶壓價,不利于蒜農增收,而通過引進另外三個品種,收蒜薹時間錯開,大大減少了壓價現象。
大蒜帶動蒜農致富 據了解,每年的5月份,來自平度市其他鄉鎮,即墨市、萊西市以及河南等地的臨時務工人員數萬人會聚在此。
據了解,仁兆鎮駐地西側“工夫市場”每天早晨都有近2000名務工人員,早晨四五點鐘的時候,就被仁兆菜農雇用一空,最初價格是每天200元,多時每天400元、管兩頓飯。到仁兆打半個月的工可以收獲3000元的工資。
“在我們這里,只要能干活就能掙錢,而且收入十分可觀,就算勞動能力較差的老人也能靠捆蒜薹掙錢。”仁兆鎮東淖泥溝村黨支部書記代星德說,他們鎮年人均收入是2萬元,在平度算是比較高的。
“種一畝大蒜收入能達到4000元。”對于蒜農的收入,李忠曉算了一筆賬。據介紹,仁兆鎮種植大蒜已經40多年的歷史,經過多年發展,大蒜是仁兆鎮的地標產品,而沽河牌商標的獲得,將蒜薹等蔬菜再提升了一個檔次。“2013年,我們成立了農產品監管中心,在蔬菜的產前、產中和上市前進行抽檢,保證農殘不超標,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菜。”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