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海建
4月7日,北京朝陽區一ofo共享單車維修點“車滿為患”,上百米的道路一旁堆滿了數千輛等待維修的故障共享單車,有些地方的車堆超過2米高。據維修點工作人員介紹,該處自2月初開始,每天都會接收成百上千輛故障單車,而這個維修點還只是北京數個類似站點的“冰山一角”。不得不說的是,這其中,人為損毀占據了很大的比重。(4月8日新華網) 維修點“車滿為患”,這當然不是共享單車在一個城市遭遇的“成長中的煩惱”。某種意義上說,這確實可以看作是公德的考卷。不過,我們可能恰恰忘記了另一個維度的思考:人性之善惡,本來就是多元的。如果共享單車作為福利洼地,沒有制度守護,沒有罰單伺候,不能很好地實現“自我管控”,它在檢視城市文明素養的同時,對公德水平也許是另一種放任與傷害。
共享精神,或者是共享產業,即便是從概率上說,也不能不考慮用戶的自私性與破壞性。起碼應該通過技術或管理手段,對可能出現的亂象加以管控。而在共享單車問題上,企業是第一責任人,然后才是用戶與政府部門。面對龐大的單車投放量,企業必須承擔義務,盡到管理的責任。
遙遠的道德素養,解決不了近切的共享單車問題。相反,如果企業繼續在單車投放與運管中攤手聳肩,這塊誘人的面包,遲早要把素質搖擺的市民給“帶壞了”。這就像路邊哄搶事件從不是“中國式問題”一樣,此起彼伏的共享單車問題,真的只是中國人公德意識拖了后腿嗎?理性而言,恐怕這種管控失當的單車,反倒拉低了城市道德的紅線、放大了公德失控的風險。
在我們對公共道德怒其不爭之后,也許是時候換個思路考量“共享單車遇難記”了。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