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供水水質監測中心進行化學實踐實驗,到中車青島四方車輛研究所見識世界科技前沿,到青島啤酒集團了解中國制造的國際標準……每年寒暑假,青島17中的學生們都會到這些校外實踐基地里去“長長見識”,而這也是學校“未來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的一部分。借鑒教育部對大學提出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從2015年起,青島17中在普通高中開設“未來卓越工程師”特色課程,與國內多所高校聯合育人,拓展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上個學期末,青島17中高二卓越班的學生們,來到青島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進行化學實踐實驗。在實踐中學生了解水知識,做到從自身出發保護水資源減少水污染。“實踐實驗過程中用到的都是課堂上學過的化學原理,通過親自操作讓我對書本知識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學生欒文欣說。17中學生成長中心主任高杰介紹,這次做的4個實驗都是高中課標知識點,跟高考關系很密切。借助實踐基地的實驗設施和專業導師,對學生學科知識進行質的提升。
據悉,在青島17中的“未來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中,強化研究型和實踐型理工課程是重要一環。中國海洋大學、青島理工大學等大學實驗室、中車集團、青島海爾集團、青啤集團、阿里巴巴等企業和青島質量監督與檢驗研究院、海洋地質科技展館等檢測和研究單位都為17中學生的成長搭建了實踐平臺。
而每次參與實踐的學生們,回校之后都要完成一份研究性學習報告,其目的主要是學生對自己的反思,對實踐過程的梳理,以及對學科知識的鞏固。同時,還讓學生體會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協作分工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集體意識。
建筑設計、機械工程、計算機應用、工商管理、金融工程……這些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大學課程的課, 但在17中高中生就可以選修,而給他們授課的老師也不是高中老師,而是大學的教授們。“截至目前,由高校教授進校給學生開設選修課已達12門。早在2014年,青島理工大學與青島17中聯合育人項目就已啟動,高中牽手大學,共建育人基地,這在青島尚屬首次。”高杰告訴記者。
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17中的學生還可以走進理工大參觀和學習,共享理工大的圖書館、各種實驗室等大學校園里的資源。同時,理工大為17中提供部分校本課程輔導教師,并安排教授、優秀大學老師進行講座、授課、輔導,指導17中學生的科技、實踐、研究性學習等活動。“學生的專業發展興趣非常重要”。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徐強教授說,讓高中生提前了解大學授課內容,培養專業興趣和基本學術素質,對于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極為有利。
青島17中校長安伯貞表示,卓越工程師并不是17中提出的概念,教育部早在2006年就在高校里啟動了“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目標是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我國要建設新型工業化國家,讓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需要培養大批理工類拔尖創新人才,這些都將得益于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培養。這種培養既有利于與新高考招生制度對接,也有利于學生提前了解各個專業,盡早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
“我的職業方向是汽車底盤設計師,為實現這一目標,我除了加強數學、物理等理科學習,力爭考上西南交通大學的車輛工程專業之外,假期里則到汽修廠、4S店打工學習。”17中高二5班薛誠昕表達了對自己人生的明確規劃。據了解,在17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像薛誠昕一樣,從高一高二起,就對自己的高中、大學和將來就業有著明確規劃,“能把興趣轉化為自己的目標和學習動力,是一件比較幸福的事。”薛誠昕說。
“我們希望高中階段就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環境,讓他們盡可能多地接觸不同學科,尋找自己的興趣所在,找到未來的方向和學習的動力。”安伯貞說。早在2006年,學校舉行了一場“風采大賽”,“那時候我發現,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讀書,有人說上高中就是為了考大學,至于考什么大學、學什么專業,一概不知道。我們希望給學生一個機會,知道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 ”安伯貞說,2009年學校開始試點生涯規劃教育。如今學生從高一入校就開始接受生涯規劃教育,學生們通過社會調查研究、專業的職業性格測試,對自己的人生做初步的規劃。“有規劃的人生,更易出彩。”這句話早已經被青島十七中每個學生所熟知。
[編輯: 張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