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來自濰坊醫(yī)學院的30名大學生,自發(fā)進行了一場充滿創(chuàng)意的生存體驗實踐——兩個月內只能講英語、三元錢生存兩天……2月23日,活動參與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希望通過挑戰(zhàn)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鍛煉實踐能力,豐富人生閱歷。
跟陌生人也只說英語 23日,記者見到了來自濰坊醫(yī)學院的學生韓奎斌、王一凡、李璇等人。他們向記者介紹,為了提高英語水平,從2月13日開始進行了一個“全英計劃”,就是逼自己在兩個月期間,全程用英語交流,不允許說中文。這個計劃有很多活動,“三元兩天生存計劃”就是其中之一。
據(jù)了解,參加此次“生存計劃”的學生有30人,被分成了6個小組,每個人兩天只有三元錢的生存金,其它的全靠自己通過與人用英語交流、尋求打工機會來獲取收入維持生活。
“第一天,每人領到三元生存金時都傻眼了,加上全程只能說英文,不能說中文,更是難上加難。”李璇表示,雖然知道困難,但是依然很期待,不知道自己會遇到什么。
“我們在跟陌生人說英語做任務的時候,往往都是被拒絕或是被圍觀,現(xiàn)在練得臉皮越來越厚了。”王一凡笑著說,不僅小組成員相互講英語溝通,跟陌生人也是只能說英語。
通過打工來掙生活費 王一凡說,三元錢生存兩天是個很大的挑戰(zhàn),出門坐公交車都得做計劃。因此要生存、還要生活得好,只能去積極尋找工作機會。
兩天時間里,他們穿梭于街頭巷尾,尋找各種可能的打工機會。在商場、飯店、茶樓等場所,他們一次次被拒絕,一次次再溝通爭取。嘗試了促銷員、服務員、發(fā)單員等各種臨時工作,有時只為五元錢或一頓飯。
“我們見到行人就上前說明任務。”王一凡說,雖然他們用中文寫明了活動初衷,可對方一聽是英文,多少有些排斥,有的扭頭就走,有的擺擺手說聽不懂。
但也會有一些很好的商家表示支持,22日,他們走進一家咖啡館,老板在了解來意后,很熱心地為他們買了包子作為午飯。作為回報,韓奎斌利用自己特長在咖啡店門前的“咖啡杯”形的標志上做了藝術彩繪,老板對此非常滿意。
“因為剛下過雪,有成員為私家車主的車清理積雪,獲得了20元的回報;有些去餐館幫忙切菜換一頓午飯……”李璇說,這個活動只是為了鍛煉自己,豐富閱歷。
提高實踐能力 鍛煉英語口語 韓奎斌坦言,“生存計劃”進行了兩天,整個過程豐富多彩而且意義非凡,得到了很多好心市民的支持,也遭受到了不少質疑。
“他們這個活動挺好的,在路上跟陌生人開口講英語做任務,或許講得沒那么流利,但這是一種勇氣,值得鼓勵!”市民劉女士表示。
一些市民認為這種實踐活動是瞎折騰,沒有任何意義,只為博眼球罷了。
“這兩天來,我們憑自己的努力想辦法生存下去,不僅實踐能力得到鍛煉,而且英語口語水平等方面都有提高,能夠很好地融入社會中,這都是在學校學不到的。”他們表示,為期兩個月的“全英計劃”還會繼續(xù)下去。
有教育專家為同學們的實踐活動點贊,認為是一次很有創(chuàng)意的活動,希望他們將活動常規(guī)化,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記者 隋煒鳳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