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一些人來說,象征著或喜慶或富貴的花轎,也許只能在電視或者景區里才能瞧見,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也有不少年輕人厭倦了豪華轎車一長溜的結婚排場,他們反倒更喜歡坐上大花轎,來一場傳統的民俗婚禮。這也促使花轎制作這個行業再度火了起來。據家族里一直堅守著做花轎傳統的苗寧寧介紹,從元旦至今,他已經賣出去50多個花轎了。
制作一個傳統花轎需要上百道工序,最簡易的也需要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苗寧寧的庫房里花轎很多。
苗寧寧在進行木料的加工。
轎頂的雕花全是手工雕刻。
文/片齊魯晚報記者汪瀧黃廣華
為趕制一個花轎曾每天只睡半小時 在濟寧市高新區王因鎮苗營村104國道旁,苗寧寧的庫房就“躲”在一家羊湯館的后面。或許是因為自己的職業本質上還是木匠,這間不起眼的庫房外包裹的都是長長的圓木,連上樓的臺階都是用圓木連接而成的。推開庫房的大門,里面擺放了各式各樣的花轎,足足有二三十個。正對著大門的花轎顯得比普通花轎大了一倍,上面擺放著一張可以坐下兩人的椅子,周身掛滿了金燦燦的龍紋,苗寧寧拍了拍上面的灰塵說:“這是結婚用的花轎,這個尺寸得是12人或者16人抬,走起來那是相當壯觀。”
今年34歲的苗寧寧自幼喪母,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打從記事兒起,我就跟著爺爺學做花轎,不上學的時候就在一旁打下手。”在家族的族譜里,詳細地記錄著苗家人從祖上就開始為宮廷里制作花轎,到苗寧寧這一輩已經是第七代了。“應該得叫太爺爺吧,名叫苗為章,曾是乾隆年間的工部司匠,專職為皇親國戚打造轎子。”苗寧寧說,就這樣,苗家人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除了苗寧寧的父親沒有從事這一行之外,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做花轎的木匠。
在苗寧寧的記憶里,一直到他19歲的時候,受村里一對新人的委托,他才真正算是以木匠的身份接到了第一份訂單,“因為趕婚期,我四天四夜幾乎沒合眼,給自己規定每24個小時只能休息半小時,終于在人家規定的時間里順利完工。”苗寧寧說,至此,他算是正式“出道”了。
借鑒古戰車工藝用鰾膠進行粘連 對于自己的“作品”,苗寧寧頗為自豪地說,他的花轎制作技藝,是真真正正從祖上一直傳下來的,“除了尺寸、顏色、花紋等隨著現代社會的需要做了些改變之外,傳統的一些制作技藝我全都保留著。”苗寧寧說,在這個圈子里,祖傳的《魯班經》是木匠們的法寶,花轎的尺寸、形狀、構造,乃至文化在書中都有記載,“選材、水煮、烘干、打卯榫這些技藝都能從中查到,研究透徹了才能打造最純粹的傳統花轎。”
為了能把花轎做得十分結實,苗寧寧借鑒了古代戰車的銜接工藝,中間用“鰾膠”來粘連。苗寧寧介紹,鰾膠其實是用魚的魚鰾制作而成的,“取出魚鰾洗凈,然后用火慢慢熬制。”苗寧寧說,這樣的鰾膠純天然,而且十分堅固,“即使花轎的卯榫損壞了,鰾膠也絕不會開裂。”
而這門手藝,如今已經面臨失傳。苗寧寧曾調查過,魯西南地區會制作鰾膠的木匠已經少之又少了。在外間庫房的角落里,擺放著一個已經落滿灰塵的紅色轎子,和其他那些用花布包裹而成的轎子不同的是,這個轎子全是由木頭雕刻而成。苗寧寧告訴記者,這個轎子就是用了鰾膠,“而且全是手工雕刻,鏤空邊緣處還會涂上鎏金。”這個市場價值超過5萬塊的轎子,現在還差6道工序,苗寧寧說,他有時間的時候才會制作,“但這樣的傳統轎子,從來不愁賣。”
傳承的同時也在創新最害怕手藝失傳 現如今,花轎的制作技藝已經成了濟寧市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前家里窮,做轎子主要是出租,掙個錢糊口。”
但現在苗寧寧有了自己的團隊,不僅有十幾人跟著他做花轎,而且他還打造了一支民俗婚慶隊伍。“現在不少年輕人已經厭倦了豪華轎車一長溜的結婚排場,有些既有經濟實力,又有一定文化追求的人,反倒更喜歡來一場傳統的民俗婚禮。”苗寧寧介紹,臨近春節,他的生意非常火爆。元旦至今,他已經賣出去了差不多50多個花轎。
“按照古書上的記載,古代的花轎只有70厘米寬。”苗寧寧說,他在傳承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除了景區、婚慶用的大型花轎之外,他還制作出了一米多高,半米寬的小花轎,“城里有些飯店主打傳統菜品,所以上菜也用上了這樣的小花轎,尤其過年,會顯得特別喜慶。”
苗寧寧坦言,制作一個花轎有一百多道工序,最簡易的也需要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所以干這行最需要的就是耐心。也正因此,才三十出頭的他最怕的就是這門手藝失傳,“水煮、烘干、鰾膠這些技術都不是一天兩天學成的,我不想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老手藝到我這里就沒人學了。”所以,除了十幾個徒弟,苗寧寧希望剛上一年級的兒子也能多到作坊里看看,“不管他感不感興趣,我都希望能傳授給他,讓苗家人世世代代扛著的傳統技藝文化能一直延續下去。”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