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傳濤
日前,北京二中亦莊學校五年級小學生張秋實寫信給人民教育出版社,指出語文教科書上一幅關于宋朝知縣的配圖有誤,知縣著裝應為青綠色而非紫色,圖中官帽上下垂的帽翅也與歷史不符。就此,人教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相關人員表示,目前暫未收到該信件,不過會就張同學反映的情況展開研判和探討,如確實不妥將改進。文物專家在看圖后稱張同學所言有道理。(12月28日《北京晨報》) 在過去,教材就意味著權威。學生只有學習的份兒,老師只有教的份兒,而斷無質疑的道理。然而,這位五年級小學生張秋實,向人民教育出版社指出配圖有誤,就挑戰了一把教材權威。這樣一則案例,在筆者看來,也可以寫入教材。這反映了一種求知的精神,也是這個時代最需要傳授的懷疑精神。
正如尼采所言,“偉大的靈魂是向往懷疑的”。羅斯福也曾講,“對明天的認識的惟一限度,取決于我們今天的懷疑。”尤其是對于學生這個群體而言,懷疑才能讓知識更加正確,才能找到真理,只要按照胡適講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邏輯去推理和論證,就可以質疑和挑戰一切看似固若金湯的所謂權威。
不僅學生,包括老師,都應該大膽質疑。記得在2013年,鄭州市一位老師發現人教版新版初一語文書上有錯誤,并指出30多處,將人民教育出版社告到了法院。很快,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官網上公開認錯。再加上現在這則小學生質疑教材的例子,已經足以說明,教材從來都不是不可質疑的。進一步說,無論是學習科學知識,還是學術研究,也都需要這種懷疑精神。
面對懷疑,官方教材必須放下身段,虛心學習并改正。一方面,如果不虛心編輯教材,原來的公信力與權威,可能會被消耗殆盡;另一方面,教材里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認真推敲和反復打磨,而不應該抱著壟斷發行的傲慢態度做事了。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