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處小樹旁就是隋武建原先的房子。
文/圖 半島記者 劉靜
近日,記者了解到,膠東國際機場項目如火如荼地建設,機場配套二期征遷工作十分順利。目前,二期項目涉及的11個搬遷村莊已簽約公示房屋全部拆除完畢。據悉,為保障原村民們的生活,當地政府部門預留村民安置樓,預留村集體經濟發展用房,為居民繳納養老保險。搬遷后的居民也開啟了新的生活。
老房子傳遞兩代人感情 今年56歲的隋武建是地道的膠東街道溫家莊人,他在村里出生、長大、結婚、生子,養大兒子,看著他結婚、生子,他在村子里待了56年。如今,他已經搬入市區盛天國際小區,用拆遷款購置了兩套房產,一套給兒子一家,一套給自己和老伴。搬入新家,他開始憧憬新生活,“忙完這陣,帶著老伴逛北京去,把以前沒實現的想法都讓它實現。”
“你看一下,北面那棵樹旁邊,原來就是我的房子,邊上的那個是俺兒的房子。”隋武建說,他原先的房子始建于30多年以前,當初結婚時候蓋的,到2005年前后進行翻建。自己在老房子結婚,生子,把兒子撫養長大。翻蓋老房子之后,兒子隋藝鵬也在此結婚。2008年的時候,隋武建幫著兒子又蓋了四間新房子。
隋武建告訴記者,“以前在農村,一輩子就兩件大事:蓋房子、娶媳婦。”隋武建一直在農村種地,開過播種機、挖掘機等機械。靠著自己與老伴的吃苦耐勞,省吃儉用蓋起來兩處房子。這次機場拆遷,他和兒子家都獲得了補償。
擱淺的計劃再實施,去看北京天安門 拿到拆遷款以后,隋武建與兒子一家搬到了盛天國際小區,10歲的孫女由原來的膠東二小轉到了向陽小學。隋武建還在另一個小區買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房子。
“新房子不用生爐子,干凈亮堂,附近吃飯的地方也多,不愛做飯的時候,或是親朋好友想聚聚的時候,直接到店里吃,方便。”說起新的居住環境,隋武建挺滿意。他現在有了新想法,“以前很忙,忙種地忙掙錢,忙著幫兒子看孩子,現在孫輩們都大了,我們也不種地了,手頭也寬綽了,我打算帶著媳婦去北京看天安門,這是三年前就定下的計劃,現在有機會實現了。”
今年43歲的于宗家也住在溫家莊,與隋武建不同,于宗家早在拆遷前就不在村里住了,搬到了市區常州路上。村里四間房子拆遷后,他拿到約110萬元的拆遷款,他又在少海瀾山買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新房。相較于68歲的母親,43歲的于宗家心里的不舍能少一點,“老人有些受不了,所以這個家在拆之前我就把她搬到城里了,拆的時候沒讓她回來,省得看見的時候受不了。”
從農村搬入市區,對于宗家來說,意味著干凈、方便、舒適。“以前在農村,逢集才能買東西,在市區,隨時可以去超市買;統一供暖,不用自己生爐子;再就是離著醫院近,家里人有個頭疼腦熱或者老人有什么不舒服,隨時可以去看。”
新征途新開始,一切都得向前看 問及以后工作方面的打算,莊戶人隋武建說,沒地了自己還可以繼續開鏟車。“倒是有人提議讓我去看大門,但我也拉不下來這個臉啊,我就繼續開著鏟車干活去。”一旁的于宗家笑笑,“這里都拆了,你去住樓了,把鏟車放哪里?”“放小區車位啊,我給兒子買了車庫,給我自己租了車位,鏟車就放車位上!”隋武建的一番話惹得屋里人一陣哈哈笑。
據了解,截至目前,二期項目11個搬遷村莊已簽約公示房屋全部拆除完畢,拆除率達100%。目前根據市指揮部部署安排,各搬遷工作組壓茬推進企業、養殖戶及地上附著物征收補償工作,保證搬遷工作的有序性。
相關鏈接:繳納養老保險,解除后顧之憂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為了解決原居民再就業問題,政府部門后期將進行專門的職業技能培訓,幫助居民擇業就業。此外,為了做好后續保障工作,政府部門預留村民安置樓,在原安置面積基礎上增加10%的房屋作為預留安置房源,用于解決存在住房困難的村民及安置選房時戶型搭配等需要;預留村集體經濟發展用房,按人均15平方米標準為村莊建造村集體經濟發展用房,為村民繳納養老保險、解決村民特殊生活保障以及村正常辦公支出,補貼村莊后續發展需要。
據了解,政府部門將為村民繳納養老保險,其中16~59周歲人員參照膠東國際機場一期征遷養老保障方案,為符合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條件的,統一按照4000元的繳費標準,繳滿15年。而16周歲以下和60周歲以上人員按照養老保險的繳費標準,為上述人員一次性發放生活費6萬元,用于維持生活開支。16周歲以下人員(含16周歲以上在校生)等達到參保繳費條件后,根據需要自行投保。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