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賣大集上,孩子們討價還價。
街道舉辦的社工大課堂——傳統文化大講堂,社工們在認真聽講。
文/半島記者 張海玉
圖/街道辦提供
升級改造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提高服務百姓的硬件水平;通過一系列的培訓,增強社工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發揮互聯網優勢,讓社區服務更智能;及時了解困難家庭情況,第一時間雪中送炭。今年,敦化路街道在民政方面做了許多惠民實事,每一件都是為了讓百姓擁有更好的生活。下面,跟著記者的鏡頭,來看看實事的進展和效果吧。
■硬件設施
升級服務中心,為民深化服務 微鏡頭 前不久在西吳社區新建活動室舉辦的VR虛擬現實科技、3D打印進社區活動的熱鬧場面在西吳社區居民高桂芬腦海中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那天,社區聯合青島常青藤社區服務中心,帶領居民體驗了“登太空”的奇妙之旅,還讓居民親手操作了3D打印的美好樂趣。“我們社區自從建設了新的活動室,各種各樣的活動越來越豐富了。場地寬敞、明亮,我們居民心里很舒服。”高桂芬高興地說。
縱深 打造硬件設施,對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進行提檔升級,是今年敦化路街道的重點工作之一。一個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的服務中心是為民服務的基礎條件,為此,今年,街道著力打造了西吳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伊春路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讓居民擁有了更加寬敞的活動場地,滿足了老百姓日益豐富的社區文化活動場所需求。
據街道社工科負責人李瑩介紹,今年,街道對西吳社區原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進行了整體升級改造,新增了300余平方米的“陽光房”和休閑小廣場,增設了“互聯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引入專業社會組織,探索項目化服務與市場化運營相結合,滿足居民多元化、個性化、專業化服務需求,為社區居民提供便捷、優質、溫馨的服務。
另外,今年,伊春路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也實施了升級改造。此次改造主要有打造特色黨員工作室、文化長廊、民俗創意苑這三大板塊。如今,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不僅在整體面貌上大變樣,對于居民來說,改造后的居委會更是他們了解社區歷史、豐富文化生活的好去處。
更讓居民稱贊的是,居委會服務大廳設置了一道文化長廊,精致的牌子上圖文并茂,猶如歷史教材一樣,把老人的記憶拉回從前,同時也給年輕人上了豐富的一堂課。
■隊伍建設
打造社工團隊,提升服務能力 微鏡頭 “我們社區有居民反映雨水管漏水,請街道協助維修。”“有居民說樓前的雪松遮擋家里光線,請街道城管幫忙協調園林。”“路上的古力井蓋有破損,麻煩協調維修單位,避免出現事故。”……在敦化路街道工作群里,經常看到六個社區的工作人員在里面反映各自社區的問題,無論是居民向他們訴說的,還是工作人員通過巡邏自己發現的,只要超出社區的解決范圍,他們并不是不管不問,而是及時向街道反映,促進問題得到圓滿解決,讓百姓放心。社區工作人員是距離百姓最近的人,他們這支隊伍工作負責,把居民的問題放在心上,這是百姓最愿看到的畫面。
縱深 為進一步加強和諧社區建設,提高社區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服務能力,今年以來,敦化路街道全面推進以“四大品牌”建設(“一專多能”培訓、智能平臺應用、項目化服務和先進典型培樹)為重點的“社工大課堂”系列活動。
據了解,按照集中培訓和日常學習相結合原則,截至目前,街道集中組織了4次社工“一專多能”專題培訓,邀請專家老師,舉辦了以“家庭”、“人生”和“價值觀”為主題的講座20場次,通過定時學習有計劃、定時交流有心得、定時取經有提高、定時評比有獎懲的“四定四有”工作方法,依托“學分制”達標評估,并列入社工年終考核,建立社工實務培訓長效機制,拓展培訓渠道和培訓形式,提高社區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和能力。
街道還深入開展了社工百題知識競賽、“互聯社區”平臺積分評比、優秀社工論文評選等活動,以知識競賽、表彰評比和才藝展示的形式,開展一系列評比和表彰活動,在交流和競賽中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樹立一批先進典型,不斷增強其工作的歸屬感、成就感,逐步形成人人學先進,人人當先進,人人趕先進的良好社區氛圍。
另外,街道還參照《市北區社區專職工作者管理暫行辦法》的要求,建立以群眾滿意度為主要指標的社區工作考核體系,擬定了《敦化路街道社區專職工作者考核細則》,實行社區工作者網格化管理、錯時上下班、節假日輪休、月考評和年終考核制度。同時,街道嚴格按照考核結果評優評先,并將考核結果與考核工資掛鉤。
■互聯社區
網上議事廳,引來“拇指一族” 微鏡頭 “有時忙別的事,錯過了社區的活動,不過我們都能在互聯社區頁面上看到活動的照片和文字,也算是彌補了遺憾。”12月9日,東吳社區居民孫碩祥高興地說。他沒事的時候,就愛找出來互聯社區東吳社區網頁,了解社區最新的動態,還能及時在上面獲知一些公告、通知,讓他參與社區活動便利了很多。
縱深 據李瑩介紹,今年,6個社區在全區135個社區“互聯社區”網站運行積分評比排名中均名列前茅,西吳社區由于在互聯社區平臺建設中表現突出,還被評為青島市首個互聯社區“明星社區”。通過平臺“你說我辦”、“拉呱”等網上議事板塊發布議題100余項,搜集問題300余條,及時分流到各相關責任人和責任科室,問題辦結率達到了90%以上,完成了飛燕小區、敦化家園等15個小區樓院的綜合整治,解決了房屋漏雨、古力冒溢、社會救助等問題200余件,使居民切實得到了實惠,并激發了平臺持久活力。
另外,為了讓更多居民了解“互聯社區”給大家帶來的益處,今年,街道組織了黨員志愿服務大集、“互聯網+”社區公益行、友鄰互助大集等活動20余場次,現場開展公益配菜、便民服務、文體表演等活動,讓居民現場感受“互聯社區”便民服務的實惠,并及時引導他們登錄“互聯社區”網站享受服務。
街道還建立起“街道—社區—居民”三級微信群,已建成樓組長、支部書記、文化活動等各類居民微信群50余個,參與居民人數5000余人;為吸引更多老年人關注參與“互聯社區”,街道依托專業機構開辦“玩轉智能手機課堂”,有20余名年過花甲的學員報名學習,均順利完成學業,在今年7月還為學員舉辦了別具一格的“畢業典禮”;因為年輕的上班族群體想要參加社區議事討論不方便,街道在平臺開通“網上議事廳”板塊,吸引了大量年輕的“拇指一族”參與到平臺討論和社區建設中來。
■社會救助
及時伸出援手,為困難家庭分憂 微鏡頭 今年7月,西吳社區大救助聯絡員走訪過程中,發現居住在敦化路63號1號樓的一戶居民情況特殊。夫妻兩人都是失業狀態,靠在外打零工維持生活,唯一兩歲的孩子還患有血友病,全家人的生活非常窘迫。街道和社區在全面了解這一情況后,主動上門介紹政策,協助他們準備材料并申請辦理了低保邊緣家庭認定,還發放醫療救助金3598.35元,取暖補貼800元,給這個拮據的家庭雪中送炭。
縱深 據了解,敦化路街道常駐人口6.7萬余人,人口分布呈現出“困難群體多、殘疾人多、老年人多、流動人口多、服務需求多”的“五多特點”,低保家庭及低保邊緣家庭500余戶。針對困難家庭、老年人、殘疾人、流動人口多的特點,今年以來,街道始終堅持民生為重,整合街道各科室救助職能,通過“一門受理”和“主動發現”,落實精準扶貧政策到位,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為基礎,醫療、臨時等專項救助為支柱,慈善捐助和社會互助為補充的社會救助框架,基本實現“救急難”無縫隙、全覆蓋。
街道通過建立健全主動發現機制,充分發揮大救助專職聯絡員、社區網格員的雙重職責的作用摸清網格內各類困難情況,利用社區志愿者、樓組長和支部書記熟悉民情的優勢,對困難群眾做到早發現。今年,通過該機制發現并救助的居民達到了50余戶,惠及居民200余人。
發現需要救助的居民后,街道就開展適時救助,為困難家庭分憂。今年來,困難家庭享受臨時、特殊和醫療救助共236人次,累計救助金額140萬余元;享受各類教育補助的共120人次,救助金8萬元;辦理兩參人員困難救助28人次,救助金68340元;為困難家庭受理公共租賃住房申請246戶,經限房年審34戶;為519位殘疾人申請各類補貼70余萬元,為殘疾人發放康復輔助器具24人次,完成殘疾人三輪車整治回收27人。全年累計走訪困難黨員、困難家庭、殘疾人、困難獨居空巢老人困難優撫、兩參等2800余戶次,累計折合資金近90萬元。
另外,針對社區養老,街道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的項目化工作模式,引入專業社會組織,購買了10余個服務項目,如和諧家庭、陽光少年、幸福新市民和益動社區等針對特殊人群的專業化項目,在6個社區及線下服務站點開展服務,惠及社區居民5000余人,減輕了社區工作負擔,使得社區服務更加精細和專業。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