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記者 徐軍
根據國家疾控中心發布的數據,艾滋病在男性同性性傳播所占比例,從2006年的2.5%上升到2015年的28.3%。青島市疾控中心今年剛發布的數據顯示,青島新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性接觸傳播占99.4%,其中有77.8%是經男男性接觸感染。男性同性性傳播成為青島艾滋病傳播的最主要方式,而男同性戀群體(男同)成為了易感的高危人群。這是為什么呢?連日來,記者采訪了在男同間開展艾滋病干預的專家和社會組織的志愿者,了解這一現象背后復雜的原因。
新發病例中,男同超七成 國家疾控中心今年5月發布的數據顯示,艾滋病在男性同性性傳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從2006年的2.5%升高到2015年的28.3%。在全國范圍來看,異性之間的性傳播是艾滋病傳播最主要的方式。但在東北三省以及河北、北京、山東等省市,新發現的感染者中,艾滋病的主要傳播方式是男性間的同性性接觸傳播,而女女性接觸不傳播。
2015年的青島艾滋病防治情況數據顯示,從感染途徑看,青島新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性接觸傳播占98.7%,其中有74.4%是經男男性接觸感染。而今年,這兩個數字分別上升到了99.4%和77.8%。男男性接觸傳播,成為了艾滋病傳播的最主要方式,而男同性戀群體成為了易感染的高危人群。
那么,為什么男同之間艾滋病感染比較集中?國內首位在男同中進行大規模艾滋病干預的專家、馬丁獎得主張北川教授告訴記者,正是因為我們社會對同性戀者的包容度還不夠,“因擔心遭歧視,不敢公開自己身份,生活在陰影之中的同性戀者難以獲得正常交往空間,獲得真愛的機會就會縮小,而另一方面這部分人群又有性的需求,于是只能在黑影中摸索、沒有固定伴侶,一來二去,感染艾滋病的概率就會加大。”張北川教授介紹,這個現象不僅僅在青島,在全國范圍內都普遍存在。反過來看,如果大眾對同性戀者真正理解,并消除歧視,那么這部分人群則會像異性戀一樣,“在陽光下”有正常的戀愛和固定的伴侶,艾滋的感染率則會大大降低。
13歲同性戀者離家出走 長久以來,同性戀群體是一個被壓抑、生活在“陰影”中的群體。“從人性角度、從以人為本的角度看,現在的社會文明在進步,但遠遠滯后于現實社會的需求。”對于人們對同性戀者的理解現狀上,張北川教授表示。
而這樣的滯后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后果。就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張北川接到了一個來自外地的電話。在通話中,張北川詢問對方,當地一位醫生是否與他聯系上了,并告訴對方,這位醫生阿姨性格很好,在了解他的情況后,也對他的處境非常擔心。
張教授告訴記者,跟他通話的是一位15歲的小男孩,在發現自己是同性戀者后,很恐慌。“這位小男孩為什么恐慌?他生活在外省的省會城市,他學校里面有一位比他小1歲的小孩,在2015年,也就是那個小孩僅13歲的時候,無意中講出了覺得自己是同性戀的事情,結果被學校驅逐。被迫離校以后,這個小孩挨到家人的一次次暴打,然后離家出走,現在仍然下落不明。”
這個15歲小男孩覺得自己也是同性戀,看到“前車之鑒”,所以非常恐慌,這已經是他第3次給張北川打電話了。為了幫助這個男孩,張北川和該省疾控中心一位熟悉的女醫生聯系,請女醫生就近和這個男孩談話、幫助他。現在,小男孩的親戚也和張北川取得聯系,幫助這個孩子。他已經將自己的情況告訴了他的媽媽,但是至今還沒敢告訴爸爸。
包容度提升不等于懂了 上周四,張北川在青島大學的一次講座,吸引了眾多的學生。年齡漸老,張北川外出的次數減少了很多,不外出的時間,他除了每天要回復大量的通信外,還要接許多的電話,他和那些他已經數不清的人,保持著各式各樣的聯系,同時,也回復各式各樣的問題。為了尊重并保護對方隱私,張北川的電話上連來電顯示功能都沒有開設。
從1987年開始撰寫艾滋病專業文獻,1989年開始研究同性戀到現在,張北川走過了近30年的歷程。回顧這30年的變化,他說,社會對同性戀者的包容度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包容度的提升,并不等于人們懂了,這種提升主要是社會大環境對多元化的包容。”張北川舉例,一位母親告訴30歲左右的同性戀兒子,同性戀不要緊,要好好結婚,將來結了婚有了小孩再出去“玩”。張北川說,這看似很包容,但其實還是不懂,還是要讓她的同性戀兒子結婚、生育。如此,非但對兒子不利,甚至還可能害了另一個女性。“還是沒有理解,只是出現了表面的包容。”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正確認識同性戀這個群體,越來越多的社會大眾給予了支持、尊重。相信這個群體的生存環境會越來越好。”青島青同防艾志愿服務中心負責人虎子表示。
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除名,2001年中國第三版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不再把同性戀看成一種病態心理。然而,對同性戀的不理解和歧視,仍存在于很多人的心里,仍未剔除。
活躍期碰上“知行分離” 張北川教授和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制科主任姜珍霞告訴記者,現在的男同在性方面普遍活躍。社會多元化,城市的“陌生人”社會里,人們對私人事情關注度和了解的可能性小,同性戀者顧忌少了,不像以前那么害怕。不過,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性接觸上,如果能夠在性接觸時采取安全措施,就會大大減少艾滋病病毒傳播的概率。而現實是,雖然現在艾滋病的知曉率比較高,但是在性接觸時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較低。采取安全措施上存在“知行分離”的現象。“隨身攜帶安全套,對于多數人來說仍是‘不可能’。因為攜帶安全套萬一被他人發現,往往被認為是性生活不道德。”張北川教授介紹。
在男同群體中“知行分離”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人對相關知識的匱乏,認為同性之間不存在避孕的問題;另一方面是男同之間在發生性行為時,沒有采取安全措施的意識或者存在僥幸心理,導致發生了高危性行為。在這種高危性行為中,如果有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感染者又沒能及時去檢測出來,那么還有可能會繼續傳染給其他人。
虎子告訴記者,現在他們的服務中心,已經在市區中心辦公室、黃島區大學城服務站等2處辦公點,主要向男男性行為者、濫用毒品者、青年學生提供艾滋病防治服務。今年前10個月,已為1700名目標人群提供檢測服務。“很明顯能感覺到,今年檢測的陽性率超過去年,感染者呈現年輕化,青年學生感染率呈現上升趨勢。”虎子告訴記者。
高校成為“防艾”重地 姜珍霞告訴記者,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齡分布上,20歲至39歲居多,在職業分布上,青年學生占6.6%,上升至第四位。由于近年來青年學生感染比例上升較快,所以,高校也成為了“防艾”重地。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海大、青大和青科大等島城高校,都有艾滋病匿名志愿咨詢檢測點,做艾滋感染與否的初篩。“有學生主動來做檢測,但是并沒有篩查出感染者。”青大職工醫院院長劉冰介紹,學校除設有檢測點外,也有櫥窗宣傳、專家講座、設置安全套自動發放機等宣教形式,“比如借助每年新生入學季、運動會等學生聚集的機會,來發放‘防艾’宣傳單,讓他們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除上述一些傳統的宣教方式外,為吸引更多學生了解艾滋病、消除對該病的歧視,把防艾知識以游戲、辯論會等形式展示,成了近幾年高校普及“防艾”知識的新亮點。12月1日當晚,青島理工大學編排了舞臺劇《活在法庭上的人》,其故事就是講述一位男同安德魯,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遭到雇主解雇,安德魯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連日來,嶗山區疾控中心與青島青同防艾志愿服務中心以及海大、青大和青科大三所高校,聯合舉辦了關于校園艾滋病防控的辯論賽,論題包括“入學體檢中是否要加入HIV檢測”等話題。青大職工醫院副院長王磊表示,這種辯論賽的方式一方面加深了辯手及觀眾對艾滋病防治知識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消除了對艾滋感染者和同性戀者原本存在的誤解。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