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學生在創新創業大賽上的設計。(資料圖片)
創新創業的基礎一定是創新。它(學生搞地推、做微商)更像把一個口袋里的錢裝到另一個口袋里,更多的是復制性而不是創新性。
——青島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韓旭
文/圖 半島記者 朱艷麗 葛欣鵬
“你給我開個宣講會,明年立馬就有100個青大學生當老板了”。擔任青島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的半年多時間里,韓旭遇到了打著各種旗號的“營銷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她需要向別人普及“常識”:創新創業學院不是讓學生做老板的,大學生搞地推、做微商,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創業。
大學創業副院長的煩惱 自從當上青島大學創新創業學院的副院長,青島大學學生工作處副處長韓旭接待了不少讓她頭疼的“營銷家”。
半年來,她接了不下5個培訓機構打來的電話:“老師,你交××錢,3天就給你‘創業咨詢師’證”。“我說你懂什么是創業教育嗎?3天就能出來一個創業導師、咨詢師證,你們負責任嗎?”韓旭煩透了這幫打著創業的旗號騙錢的家伙,“我覺得他們很沒有良心”。
還有各種各樣的人到學校辦公室找到她:“你們現在不是講創業嗎?讓學生跟著我干微商,代理我這個產品幾天就能致富。”
有一個人想讓青島大學醫學院的學生加盟他的公司,崗位培訓一個月就能開個小診所。“說是給人量量腳后跟能判斷全身的身體情況,我說你這可能是高科技,如果想搞技術開發可以聯系我們醫學院。你要讓我在宣講會上給醫學院的學生講這個,我開不了這個口。青大醫學院的學生考進來700多分,你讓他們干這個,這不是罵青大嗎?”
另一個夸下海口,“你給我開個宣講會,明年立馬就有100個青大學生當老板了”。韓旭聽了血壓都上來了,“給我多少錢,我都不能干這個,我得對學生負責”。
更離譜的是,一個老板抱了一臺面膜機過來,打著“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研制”的旗號,號稱“差點兒拿到諾貝爾獎”。仔細一問,這個面膜機賣8萬塊錢。“一臺機器8萬塊,普通大學生哪買得起?你讓他們賣給誰?”韓旭不好意思直接拒絕他:“回去好好搞搞市場調研,等你拿到諾貝爾獎再說”。
太多讓人哭笑不得的例子了。“他們沒搞明白創新創業學院是什么,覺得就是讓學生去當老板。”韓旭說。
也有一談創業“色變”的。某學院的教授就曾告訴她:你這個創新創業副院長的崗位很重要,千萬不能忽悠我們學院的學生去創業。
很多人對于創新創業學院都有著深刻的誤解。“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心理教育、不是職業教育。我們不是鼓勵所有的學生去創業當老板。我們更希望通過創新創業教育讓學生對不確定的未來有判斷、分析的能力,有更多選擇的可能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是我們要做的事情。”這半年里,普及這些“常識”,成了韓旭常做的事情。
成功者的特質 對于創業,韓旭更加認同的是,從自己所學專業中激發出一個想法,并且和社會需求結合起來解決痛點的方式。在向記者講解創新創業學院的發展思路時,她特別強調了“結合專業、強化實踐”這8個字。
今年剛從青島大學畢業的楊善任就是這樣的創業者。今年年初,他憑借青島大學自動化的專業優勢以及常年在實驗室里的探索,研究出了一臺“庫房導引小車”,不僅可以實現貨物的人工智能搬運,另外通過物聯網技術成功解決了庫房內的信號微弱狀況。目前他已經拿下了里程碑創投公司的部分種子資金,并簽下了自己的第一個商家。
大一時候的楊善任跟創業還不沾邊,校報記者、辯論賽最佳辯手、學生會成員、班長、學生發言代表、策劃文藝晚會……他一直活躍在校內的各個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一手出色的攝影技術。
“正是因為我攝影比較好,所以實驗室的老師經常叫我過去幫忙,還特意給我留了一個位置”。而這改變了楊善任的整個大學軌跡,“實驗室里的師兄們對我影響很大,他們太厲害了,問啥都知道,需要什么東西直接自己動手做。”這樣的場景深深觸動了楊善任的神經,覺得這才是他應有的大學生活。
此后,他積極投身到各種創新創業大賽,積攢了足夠多的想法。大三期末,楊善任考過了托福準備到大洋彼岸深造,可是創業的沖動一直在心頭躁動,最終決定“趁著年輕拼一次,不想給自己留遺憾”。
“創業都是從沖動和興奮開始的,如果自己都無法激動起來,就不可能大膽地邁出第一步”。邁出第一步之后,接下來可能需要的是變態的勤奮。“過程非常的痛苦,遠不如上班舒服,有太多難扛的壓力需要熬過去”。
創業的一年里,熬到凌晨三四點是經常的事,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楊善任只能盡可能地壓縮成本,整個產品的研發幾乎由他自己一個人來完成。研發產品之余,楊善任還花了大量的時間研習創業以及公司的運營課程,即使如此,將近一年后他才找到自己的投資人。“投資者都是最精明,只有產品具有足夠的說服力他們才會下手,除了產品,他們對設計者的為人、性格也非常看重”。
現在,面對越來越挑剔的投資人,他不得不在產品上下更多的功夫,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下一輪的資金支持,而創業以來的經歷讓楊善任蛻變了很多,“慢慢成熟起來,心理和思維也完善了不少,學會更平靜地對待一些事情”。
相比校園里大多數的創業者,楊善任走得比較順利。“他具備理科生的思維,又有文科生的口才,文藝男生的長相,是少數把各種各樣的才能集于一身的人物。”在韓旭看來,某種程度上,這種順利并非偶然,更是一種必然。
“最好的時代,最糟的時代” “世界那么大,老板那么多,為何不找個激情團隊一起做一生都開心的事,實現自己的追求。”青島大學軟件專業的袁杰曾在一篇文章里興奮地向志同道合者發出邀請:“抓住還沒被磨滅的那點夢想,我們還年輕,為什么不去試一試,不要著急去賺錢,能生存下來就足夠了。不要想,那就做吧。”
或許是骨子里突破傳統的觀念不希望被條條框框限制,這個典型的90后男生從小學五年級就有創業想法。2015年,正讀大二的袁杰選擇休學創業,帶著自己設計的一款社交軟件走出校門,尋找投資人。當時的北上廣,項目和投資人多得數不過來,甚至只通過一個PPT就能獲得融資。
袁杰足夠幸運,在還沒有見到第10個投資人時就拿到了種子資源,估值500萬。在北京,他還找了3個同為技術高手的合伙人,準備回青島大干一場。沒想到,不到一年袁杰的創業公司倒閉了。
“當時他們的產品還不是很成熟,營銷推廣卻做得很足,他們團隊花了很大力氣在校園還有朋友圈擴散。”袁杰的一位朋友把原因歸結于同質化的競爭。“他這款以‘地圖’為基礎的交友軟件應用體驗并不好,而且沒有積累起用戶。在已經崛起的成熟軟件攻勢下,燒掉一部分資金后投資人撤資了,并沒有成功融到第二輪資金。”
記者接觸的幾位創業者表示,經過前兩年的投資熱潮,現在投資人在產品選擇上也越來越謹慎。
數據顯示,繼去年第四季度全球投資驟降,2016年第一季度的投資項目數量持續下滑,退出率高達77%,IPO數量驟降至2013年一季度以來的新低。
創業失敗的袁杰如今在一家電子企業上班。在一次采訪中,他曾說過,“這是一個創業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好的是,你不用砸鍋賣鐵去創業,就能獲得投資人的青睞;壞的是,BAT已經無孔不入,布下大網,你很難做大”。
鼓勵嘗試,寬容失敗 對于像袁杰這樣創業之路上的暫時失敗者,韓旭的態度很開明,“即使一個項目失敗了,依然會得到掌聲和尊重”。
這種態度既來自創新創業學院“鼓勵嘗試,寬容失敗”的理念,更來自韓旭對周遭創業環境的冷靜思考。“我們鼓勵學生有這種想法、去嘗試。他們需要什么,我們提供幫助。但在比賽中獲獎的學生創業項目中,能真正落地且存活到來年的項目能達到10%,就已經很不錯了。”
韓旭更看重的不是成功率。“創新創業教育是尊重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教育,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實踐教育。我們鼓勵學生進行與所學學科相關的創業創新,結合各種競賽項目對所在專業有了更深的理解,把課堂上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更多的是從提高培養學生質量這個角度考慮,并不是鼓勵所有學生都走這條路。”
“創新創業的基礎一定是創新。”在韓旭看來,學生搞地推、做微商從自強自立角度是可以鼓勵的,但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業,“它更像把一個口袋里的錢裝到另一個口袋里,更多的是復制性而不是創新性。”
這一點青島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周軼老師很認同:“我們鼓勵學生創新創業,主要是創新精神的培養。一些低年級的同學也有在做微商的。如果是探索經營模式練練手,未嘗不可,我們并沒有堵死,畢竟大學是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要讓他們充分發展,但這并不是我們倡導的方向”。
“作為高校的一名老師,要對得起教育者的稱號,尊重教育的規律,而不是去忽悠學生。”韓旭說。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