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電信詐騙,老百姓深惡痛絕,但面對花樣翻新的行騙方式,仍有不少人會落入圈套。一旦被騙子迷惑,受騙人就只能乖乖就范么?隨著國家多部門聯手阻擊電信詐騙犯罪,給受騙人“亡羊補牢”的機會,下面就介紹利用大數據防范電信詐騙的方法。
不論騙子的花樣如何翻新,都繞不過讓受騙人匯款這一環,因此,商業銀行是看護“錢袋子”的最后一道屏障。對賬戶進行防欺詐風險審核則是雙方“斗法”的第一回合。
案例:去年4月,河北滄州的李先生匆匆來到工行鐵東支行匯款2000元,并很生氣地質問工作人員:“你們的ATM怎么壞了,我換了兩個都匯不出去,說對方賬戶異常,要到柜面辦理!”網點工作人員急忙核實原因,并幫李先生人工辦理匯款。
在辦理業務過程中系統依舊彈出風險提示,工作人員覺得事有蹊蹺,便詳細詢問客戶是否與此人認識,因何事匯款,并提示匯款給對方可能存在風險。李先生忽然醒悟過來,趕緊中止了匯款。李先生告訴記者,對方一再通過網絡聯系他,兜售電腦等價格低廉的商品,但需要他先繳納2000元定金,沒想到竟然是電信詐騙。
行騙手段:網絡購物詐騙是比較常見的電信網絡詐騙手段,犯罪分子通過互聯網發布極具誘惑力的車、電腦、衣物等物品轉讓信息,一旦事主與其聯系,就以繳納定金、繳納手續費等方式騙取錢財。
對策:目前,工行、建行等多家商業銀行已經啟用大數據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整合公安部門、金融同業乃至一線員工提供的各類風險客戶數據,建立風險黑名單庫,一旦偵測到客戶向電信詐騙黑名單賬戶匯款,可立即觸發預警,自動實施攔截。
普通用戶也能對匯款賬戶進行防欺詐風險審核。日前,工商銀行與公安部合作正式推出了國內首款防電信詐騙公益軟件--“工銀融安e信”。這款軟件以公安機關偵破的電信詐騙案件涉案賬號為基礎,建立了風險黑名單庫,可供社會公眾對轉賬賬號安全性進行免費查詢。
[編輯: 黃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