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記者 付曉曉 通訊員 鄧旺強 報道
“高速運行的列車上,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就像一臺動態‘CT掃描儀’,不間斷地采集車輛關鍵結構部件的各項指標狀態,并自動做出診斷,當損傷發生時第一時間及時‘報警’,保障車輛運行安全。”10月12日至14日,第一屆軌道交通結構健康監測國際研討會在青島舉行,來自中國、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韓國、西班牙、澳大利亞、香港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名院士、學者以及行業專家齊聚青島,共同探討結構健康監測在軌道交通領域的應用。
此次研討會由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中車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美國斯坦福大學聯合主辦,主題是“回顧結構健康監測技術發展,展望未來結構健康監測技術在軌道交通行業應用”。來自國內外的院士、學者、行業專家,圍繞結構健康監測領域新技術、新進展,暢談結構健康監測關鍵技術的突破與挑戰,共商結構健康監測技術在軌道交通領域的應用前景和發展路徑。
“對于軌道車輛、橋梁、隧道等大型結構,從它們的設計、建造、運營到損傷、老化是全壽命的,全壽命過程中如何實時知曉它們的健康狀態?就像醫生給人把脈一樣,需要對結構進行連續監測。結構健康監測技術,就是通過傳感網絡采集結構信息,分析判斷結構的狀態和完整性,不需人工干預即可達到檢測和識別結構退化或損傷的目的。”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總工程師梁建英介紹,作為一種新興智能技術,結構健康監測最大的特點是將以往離線、靜態、人工的檢測,轉變為了在線、動態、自動的監測,就像一名智能“醫生”,能夠實時對結構作出診斷,精確掌握結構的健康狀態,這樣一來為實現結構健康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對于保障全壽命周期結構安全,提升結構的運用維護效率,發揮著重要作用。
結構健康監測近年來在各行業發展迅速,為不同結構的安全性和高效自動化運行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國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對結構健康監測技術的應用需求也日益旺盛。目前,我國鐵路運營里程超過12萬公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萬公里,位居世界首位,高速列車保有量超過2300列,到2020年,高鐵的運營里程將突破3萬公里。同時,全國20多個城市建成了3000多公里的軌道交通線路,預計2020年將達到6000公里。結構健康監測技術在軌道交通領域大有用武之地。
據了解,軌道交通結構健康監測國際研討會以后將每兩年舉辦一屆,在青搭建起一個綜合性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促進結構健康監測技術在軌道交通領域的快速發展和應用。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