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海建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第14批5件指導性案例,供各級人民法院審判類似案件時參照。其中,指導案例66號“雷某某訴宋某某離婚糾紛案”,成為輿論關切的熱點。(10月5日新華網) 事實上,此判例明確了婚姻關系中一方在離婚訴訟期間或離婚訴訟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占另一方財產的,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可少分或不分財產。不少輿論將之直接解讀為——“轉移財產者凈身出戶”成為明確的司法判例。
其實這一新聞中的案例判決,當事雙方并無一人“凈身出戶”。此外,檢索新聞便知,此類判例早已有之。那么,早已有之并踐行的法律條款,公眾為何還如此熱議呢?
這恐怕離不開兩重焦慮:一是道德焦慮。王寶強離婚事件逼著公眾去思考這一現實問題:如果一方蓄意轉移財產,咋辦?二是法理焦慮。《婚姻法》第四十七條規定,“離婚時,一方隱藏……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那么,“離婚時”究竟是個什么時效概念?
眼下,“轉移財產者凈身出戶”的常識重申,卻也反映了一個共識:過錯方多補償、違法者不得利——既是法理亦為民意。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