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紅梅
遏制傷醫案頻發的勢頭,不僅需要依法嚴打和加強安保,還要靠醫改,讓醫患雙方能有良好的互動。醫生和患者本是命運共同體,當互信缺失、防御性過度醫療盛行,最終受害的,還是每一個患者。
10月3日上午,萊鋼醫院35歲的兒科醫生李寶華在病房里被一位患兒父親砍成重傷,于當日下午搶救無效去世。目前,行兇者陳某已被刑拘。4日,國家衛計委、公安部以及山東省衛計委、省醫師協會等發文嚴厲譴責這起惡性傷醫事件,并再次重申對暴力傷醫始終堅持“零容忍”。(10月5日《齊魯晚報》) 一起暴力傷醫事件,毀了兩個家庭,引發社會譴責和憤怒。慘劇發生前,兩位父親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是什么情緒讓患者家屬把刀對準了救死扶傷的醫生?據報道,行兇者陳某的妻子懷孕生產時住在萊鋼醫院,剛產下的嬰兒有嚴重先天性疾病,沒有辦法治療,嬰兒家屬詢問李寶華醫生意見,李醫生及幾位專家從醫學角度介紹了相關情況,家屬最終決定放棄治療,但患兒父親陳某認為孩子死亡是李醫生勸的。
一個醫術精湛、易相處、熱愛生活的年輕醫生,因為曾經“交代病情”,被患者家屬“記住”,而招來殺身之禍,實在讓人唏噓。近年來,醫患糾紛引發的暴力傷醫事件頻頻發生,醫生、護士儼然成為“高危行業”。2015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法院共審結暴力殺醫、傷醫等犯罪案件155件。《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中提到,2014年調研結果顯示,59.79%的醫務人員遭受過語言暴力,13.07%的醫務人員遭受過身體上的傷害,僅有27.14%的醫務人員未遭遇過暴力事件。
由于對疾病治愈率缺乏常識性的認識,一旦出現患者死亡事件,有些家屬由悲痛引發不冷靜,極易釀成激烈的沖突。而在醫患糾紛處理過程中,有些患者家屬認為走法律途徑會吃虧,尤其是在與強大、模糊的院方談判中訴求得不到滿足時,屢屢將“怨氣”對準相對弱小、具體的醫生。奮戰在一線救死扶傷,醫生工作時間長、責任重、壓力大,本就很辛苦,還要提防暴力襲擊,長此以往誰還想當醫生?從這個角度上看,暴力傷醫是全社會的公敵。
為了保障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自今年7月起,國家衛計委等9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1年的嚴厲打擊涉醫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不過,遏制傷醫案頻發的勢頭,不僅需要依法嚴打和加強安保,更亟待圍繞“看病”本身對廣大民眾進行常識性普及。從長遠看,還要靠醫改,讓醫患雙方能有良好的互動。醫生和患者本是命運共同體,當醫患互信缺失、防御性過度醫療盛行,最終受害的,還是每一個患者。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