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記者 付曉曉
郝建秀細紗工作法、王吉庭小組、青啤操作法、技術革新能手徐呈龍、振超效率和孫波效率、裝載機司機郭凱、汽配全能手苗立岐……這些都是島城響當當的產業工人品牌。從過去到現在,青島金牌工匠層出不窮,為島城“工匠精神”留下了豐富的注解。今年以來,本報記者挖掘了島城制造業多位能工巧匠的背后故事及其行業背景。近日,記者走進市檔案館與專家交流,在對青島工業文明史的梳理中,深入了解了島城工匠精神扎根、孕育的深厚土壤。
工業崛起成就“品牌之都”
“工匠精神在青島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青島市工業文明史專家、市檔案館社會宣傳處處長周兆利表示,青島工業基礎較好,產業工人隊伍龐大,為工匠精神的孕育和升華提供了環境。據周兆利介紹,青島的工業史可以追隨到建置之前,陶瓷制造、草編等傳統工藝的手工業作坊在1897年前就已出現。1899年,青島港和膠濟鐵路動工,構建起港口與鐵路的現代交通體系,造船、機車等現代裝備制造業也隨之出現。1902年,德國為滿足殖民地基本生活需求和城市建設的需要,啤酒廠、礦泉水廠、屠宰場、蛋廠、磚瓦廠、電廠、繅絲廠等工廠相繼開辦。
同時,為滿足青島租借地對技術工人的需求,船塢工藝廠徒工學校和四方工廠徒工學校相繼建立,成為青島工業技術教育的開端。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的工程師則開始為青島企業輸出管理者和工程師。隨著制造業的發軔,青島成為中國較早啟動工業化的城市之一,西方現代工業開始輸入青島,奠定了青島現代工業文明的雛形。
此后,在經歷諸多社會變遷之后,青島的工業發展在新中國成立后迎來飛躍。據周兆利介紹,“機械、鋼鐵、化工、家電電子等產業得到發展,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紡織、機械等產業僅次于上海,位居全國第二位;橡膠工業產值僅次于滬、津,位居全國第三。”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實施工業企業改革,調整工業布局,引進外資,發展民營經濟,全面實施名牌發展戰略,工業經濟迅速崛起,成為中國最知名的工業“品牌之都”。
金牌產業工人層出不窮
“青島產業工人一開始就接觸到現代化的機器大生產和技術,見過世面,受過鍛煉,眼界開闊。”周兆利說,但是由于制度不合理,新中國成立前工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受到了壓制。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實行企業民主改革,廢除了把頭制、包身制等落后制度,工人翻身做了主人,激發了工人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涌現出一大批技術革新能手、優秀產業工人,并帶動了所在行業的技術革新和產業的發展。
郝建秀細紗工作法、王吉庭小組、青啤操作法、技術革新能手徐呈龍、振超效率和孫波效率……這些都是島城響當當的產業工人品牌。“他們身上體現著我們今天所說的工匠精神,不斷技術革新,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品質的卓越。”周兆利說,新中國成立后前30年青島歷屆政府都很注重培養技術工人,經常組織勞動競賽和生產技能比賽,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所以青島擁有產生能工巧匠的深厚土壤和氛圍,加上青島有深厚的產業基礎,產業工人有施展的舞臺,由此,金牌工人層出不窮”。
各行各業都需工匠精神
說起工匠,人們往往首先想到藍領工人,但是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劉文儉表示,不只是在工業領域,各行各業都需要工匠精神。在他看來,社會發展正在朝著精細化的方向轉變,社會生產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粗放式進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適用于各行各業。
“青島文化涵蓋了開放、包容、卓越、和諧這四個方面,其中卓越就表現為對標準和品質的精益求精,我們所說的工匠精神也是一種體現。”劉文儉說,工匠精神應該落實在社會方方面面,理發師剪發,為消費者修剪出一頭好發,離不開工匠精神;醫生給患者做手術,依靠高超的醫術成功救死扶傷,也得有工匠精神……“各行各業完成的質量提高了,自然會助推城市文明進步,相應人們的生活水平必然也會得到提升。”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