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芝德靠著山后韭菜基地的黑豬項目成了脫貧致富明星。
文/圖 半島記者 李曉哲 實習生 楊曉衛
董芝德最近成了脫貧致富的明星,兩年前被劃為貧困戶的他,一家3口人僅靠3畝土地勉強維持生活;現在,通過政府幫助在山后韭菜基地里養黑豬,他年均純收入過10萬元,靠自己的勞動脫貧致富。據悉,萊西董家山后村種植韭菜有500余年歷史,目前成為青島市面積最大的韭菜生產基地,靠著山后韭菜的名氣當地扶貧尋找到更多機遇,47個貧困戶通過園區帶動順利脫貧。萊西市靈活工作精準扶貧,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打造精準扶貧“N+模式”。
做好“韭菜文章”帶動脫貧
8月30日,萊西市在青島杰豐有機農業有限公司山后韭菜基地舉行了“扶貧圓夢”助學金捐贈儀式,向建檔立卡家庭的18名新入學貧困大學生發放了每人3000元的助學金。這些受幫助的孩子們嘗到了山后韭菜的扶貧“甜頭”。
據悉董家山后村種植韭菜有500余年歷史,山后韭菜基地距大沽河1.5公里,占地2000余畝,由青島杰豐有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9000多萬元建設。目前已經形成了集居住、休閑、旅游、采摘、餐飲及高科技示范于一體的大型生態循環休閑示范園,也是青島市面積最大的韭菜生產基地。近年來,韭菜基地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為當地的脫貧致富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
借助山后良好的品牌效應,周邊群眾開始上大棚、上豬圈,種植韭菜、飼養黑豬等,同時,韭菜基地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銷售服務,幫助貧困戶畝均增加效益3000元,47戶通過園區帶動順利脫貧。
在這些脫貧的家庭中,有通過土地流轉直接脫貧的。通過土地流轉,農戶的土地被集中起來,董鋒、董常財等8戶貧困戶,流轉土地38畝,以前每畝土地租賃費用100元,現在達到600元/畝,三年一次性付清,戶均增收8000元左右,實現了當年脫貧。再就是通過到園區打工直接脫貧,園區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做長工或短工,實現了當年就業、當年脫貧。此外,還有3戶原先的貧困戶利用技術和特長到園區創業,園區在經營場地、技術、銷售、飼料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貧困戶可直接拎包入住,從而實現脫貧。
貧困戶如今年收入過10萬
萊西市沽河街道董家山后村53歲的貧困戶董芝德,五年前因意外事故導致腿腳受傷,落下了殘疾。這兩年光治病就花了兩三萬元,由于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老董和老伴常年在家務農,3畝薄地年收入不到一萬元,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據,兩年前被認定為貧困戶。
按照“一戶一案、精準幫扶”的原則,萊西市為每一個貧困戶確定一名幫扶責任人,因戶制宜制定脫貧規劃。董家山后村黨支部書記董恒芝作為董芝德家的幫扶責任人,多次來到老董家了解情況。得知董芝德早年有過養豬經歷,積累了一定的養豬經驗技術,在村黨支部書記和鎮扶貧辦工作人員的積極協調下,介紹董芝德在山后基地承包養殖山后黑豬。
現在每天早上四點鐘天還未亮,董芝德就早早起床開始了豬場一天忙碌的工作,清理豬舍、給豬飲水喂食,每天工作忙碌充實、井井有條。為了方便工作,他有時直接住在豬場。
董芝德養殖的是老牌豬種,豬是散養的,運動量大,抗病性強,肉質緊致,口感好。他說,雖然以前養過豬,也知道這種豬的市場前景很好,但他不敢隨便搞養殖。成本很高是一方面,光投資養殖園就要上百萬,自己投不起這個資金,另一方面他也找不到很好的銷路。“現在不一樣,政府幫忙牽線搭橋談好了合作,企業負責提供設施和場地,還負責銷售。”沒有了后顧之憂,董芝德干勁十足,不光養殖規模從最初的三四十頭豬擴大到現在存欄量二百余頭,還結合園區內的旅游產業,搞起了各種可供游客、特別是孩子們與小豬一起玩耍的游戲項目。青島杰豐有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慶濤直言,當董家山后村黨支部書記董恒芝一遍一遍上門商討與董芝德的合作細節時,他們被打動了,也意識到了作為企業肩負的社會責任,“那時候的董芝德是一名貧困戶,但有一定的勞動力和養殖技術,企業也正缺少這樣一名合作者,最終確定合作關系。”他說企業愿意解決貧困戶在資金和銷路上的顧慮,并且做一定的政策傾斜。在養殖過程中,山后韭菜基地負責為老董提供養殖技術和黑豬豬種,養殖的黑豬以高于市場20%的價格由山后韭菜基地實行包銷。
老董在養豬行業里越干越有勁,他們家年均純收入10萬多元,從貧困到致富,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戶。
年內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萊西創新實施九大“N+”模式,2015年脫貧率全市第一
山后韭菜帶出的脫貧致富路,是萊西市精準扶貧的一個側面。據統計,萊西全市共有經濟薄弱鎮4個,省定貧困村35個,經濟薄弱村58個,精準識別貧困人口5319戶10491人。2014年脫貧1385戶2416人;2015年脫貧2652戶5533人,死亡、遷出等158戶362人。兩年脫貧率75.8%,列青島市第一。2016年該市清退貧困戶61戶169人,新增51戶122人,剩余1121戶2143人。萊西市相關部門設定的脫貧目標是2016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個貧困(經濟薄弱)村摘帽,2017年1個經濟薄弱鎮、48個貧困(經濟薄弱)村摘帽,2018年3個經濟薄弱鎮和25個貧困(經濟薄弱)村摘帽。
在萊西,除了“旅游開發+扶貧”模式外,該市還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經驗,共創新實施“N+扶貧”九大模式,包括“企業帶動+扶貧”模式、“產業服務+扶貧”模式、“土地整合+扶貧”模式、“資金整合+扶貧”、“電商拉動+扶貧”模式、“黨建統領+扶貧”模式、“行業統籌+扶貧”模式、“社會助力+扶貧”模式。
其中,該市組織協調、企業主體參與、社會資源有效整合,鼓勵企業參與鎮、村、戶三級扶貧開發,開展產業扶貧、商貿扶貧、就業扶貧、捐贈扶貧、智力扶貧,構建社會幫扶資源和精準脫貧有效對接的長效機制。姜山鎮發揮大企業多的優勢,采取“園區+薄弱鎮、大企業+貧困(薄弱)村、企業+貧困戶、企業+貧困大學生、慈善協會+貧困戶”5種模式,幫扶41名貧困人員和殘疾人到企業就業,幫助35個貧困戶脫貧。
產業扶貧是造血的重要手段,該市依托農業園區資源優勢和種養習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為貧困戶提供資金服務、農資服務、農機配套、技術培訓、訂單收購、崗位就業等,扶持貧困戶發展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的特色種養業。
值得一提的是“黨建統領+扶貧”模式,該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全體黨員及第一書記的先鋒模范作用,助力扶貧開發及其他重點工作開展,為脫貧攻堅“掌舵”,實現了黨旗飄在田園中、黨員聚在產業上、群眾脫貧奔小康的目標。省級貧困村南墅鎮徐建莊村,在青島市紀委派駐第一書記的幫扶下,帶領黨員群眾成立了果蔬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76戶220人。通過種植高效大棚,發展設施農業,全村共入股土地187畝,種植葡萄大棚8個,預計2016年實現村集體收入15萬元,實現整村摘帽。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相關專題:
“精準扶貧”看青島系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