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風是什么?又是如何影響到家族的每一個成員?在“齊魯大講壇·對話高端:齊魯家風與時代精神——弘揚齊魯優良家風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活動”中,齊聚濟南的17位齊魯文化世家后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家風的作用。
曲阜孔氏 孔令紹
后人分居各處仍和睦相處
治理一個大家庭,必須讓每個家庭成員有所遵循,既要有硬性規定的嚴格要求,又要有家庭文化的軟性影響。我的高祖就擬定了一套家規,其內容是: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自我檢點,不扯濫務;居身簡樸,辛勤勞杵;一絲一縷,恒念力物;粗茶淡飯,慎近酒酤;恪守信義,鄰里互助;苦讀詩書,繁我孔族。
多年來,我們的家規和家風發揮了巨大影響力,家族后人雖已分居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卻仍一往情深,和睦相處。
受家風的影響,我截取幾點簡要一談:再苦也要讀書;餓死不貪不義之財;以平常心對人對事;老實忠厚也要有陽剛之氣。
鄒城孟氏 孟淑勤
家風就是金科玉律
家是國家的基本組成。孟子說過,天下的根本在于國家,國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個人。
孟氏家族的家訓家風集中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正心誠意、懷仁舉義、積德揚善、盡孝為悌、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浩然正氣。這也是孟氏族人信奉的金科玉律。
孟子之后,孟氏先賢名人輩出、彪炳史冊。西魏孟信,名如其人,不賣病牛的故事成為古今以誠信示人的典型代表;明朝末年孟子第六十代嫡孫孟承光抗擊聞香教,被俘之后威武不屈,以身殉國。
嘉祥曾氏 曾令霞
忠義仁愛為曾子后人傳承
曾子作為孔子的得意弟子,在儒學傳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修德行孝是曾氏家族的優良傳統。歷代曾氏族人恪守祖訓,立身修德,忠孝傳家,愛國愛民,繼承和弘揚曾子思想。
修身是曾子重要的思想,自我反省是建立在嚴于律己的基礎上的,他還強調“慎獨”,即使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嚴格要求自己。曾子的修身思想,在曾子家族中體現在重視家教上。此外,忠義、仁愛也為曾子后人所傳承。
瑯邪王氏 王軍寶
“信德孝悌讓”家訓遵守至今
王祥侍奉后母極孝,為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的主人翁。王覽孝友恭恪,名聲僅次于王祥。
王祥死前遺言:“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后世子孫以“信、德、孝、悌、讓”當做瑯邪王氏家訓,遵守至今。
明嘉靖皇帝朱厚熜親題“孝悌格天”匾額,并改南仁里為孝友村。使吏部給予王覽以奉祀生待遇,此后,瑯邪王氏發祥地臨沂孝友村,王氏三人世代有奉祀生待遇:王祥、王覽、王羲之。
東海徐氏 徐學林
續修家譜,好家風影響后代
徐氏最大的特點,一是民族觀念、氏族意識比較強,非常團結有凝聚力。世界徐氏宗親會總會現已成立近半個世紀,各省、市、縣現在都有徐氏宗親分會。
二是家庭文化的傳承,用好的家規家訓、好的家風教育影響后人。徐氏是大家族,根據所居住區域、郡望有總番號、分番號,各支系都有家譜,譜中都有家規、家訓等內容。通過家譜的續修,將家族文化好的家風影響到后代。
齊州房氏 房道國
名人輩出得益于獨特家風
房彥謙,唐朝名相房玄齡之父。貫通經義,長于吏治,頗有政績,被隋文帝譽為“天下第一能吏”。房玄齡,唐初名相,中國十大賢相之一。
縱觀北朝隋唐時期的房姓歷史,文武兼備,名人輩出,既得益于齊魯大地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又與其獨特的優良家風相關。概言之:“文武兼修,愛國敬業”。文臣以房彥謙、房玄齡為代表,武將有唐初大將房仁裕等。
菏澤晁氏 晁岱明
孝義之士滿載于家譜中
晁姓一族,不但孝義之士滿載于我們的家譜之中,而且出了不少名臣良吏和飽學之士。
宋代晁氏詩書傳家,是一個書香門第的大家族,人才輩出,文獻相承。晁氏家族歷數百年而家聲不墜,與晁氏文化傳承與文獻相續密切相關。晁氏一千多年前就開始創修家譜,千年的家族歷史綿延不斷,以之為載體,家族忠貞尚文的精神也一路延續至今。
臨朐馮氏 馮玉紅
修身濟世內化到精神
臨朐馮氏自明代中葉起,形成了一個受到歷代評論家贊許的文學世家。
馮裕開拓的青州詩壇以抒發性情為宗旨。自馮裕始,馮氏數代習染理學,躬行實踐的品格和修身濟世的思想已經積淀為一種家族“集體無意識”,內化到馮氏的精神世界。馮氏成員的立身行事具有驚人的一致性:在朝則遇事敢言,持正不阿;在鄉則立德行善,賑濟貧乏。家學的影響使馮氏帶有濃厚的理學氣息。
在理學的熏染下,臨朐馮氏也形成了良好的家風。在家族內部,家學與家風互為表里:精英人物傳承家學,一般子弟亦不墜家風。
新城王氏 王毓棠
400年長盛因秉承門風
新城王氏近400年長盛不衰、代不乏人,究其根源來自秉承門風、傳承家訓、身體力行和嚴明的家教。
王重光曾制定家訓,突出“道義讀書”四字箴言。王之垣著的《炳燭編》、《攝生編》字字珠璣,《歷仕錄》句句箴言,作為家訓。
王漁洋,秉承家學門風。身為高官,平易近人。而對自己與家人生活上節衣縮食,公事之外,布衣粗履,毫不夸矜,對子女后代則身體力行并嚴加管教。在康熙三十六年,三子王啟汸被任命為唐山縣令后總不放心,專門寫《手鏡》五十條戒律,囑托其為官之道,務必按其遵照執行,今天看來也不失為做官規范。
聊城楊氏 楊清潤
下傳八代輩號就是家訓
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樓是我國晚清四大私人藏書樓之一,總計珍藏宋、元、明、清木刻印刷古籍四百余種,22萬余卷,金石書畫不勝枚舉,為中國歷史上官私藏書的典范。楊氏藏書始于“海源閣”第一代主人楊以增之父楊兆煜。
楊氏先人楊以增的父親楊兆煜起名寫下“以邵彝訓,清白傳家”,八字既是下傳八代的輩號,更是傳承家訓。楊氏家人不僅取名體現了先人的思想,在行動上都做到了為官清廉,厚德忠孝。
諸城王氏 王金鈴
志承筆耕,不敢半日偷閑
王氏族風家風,相融不二。代接薪傳,累世不泯。其特點為,重教擅學,端愨忠懿,蘊深博遠,喜文好史。故爾,人育標望之才,吏有命代之士,赫然于世者眾。
時至近現代,相州王氏中的王統照、王希堅、王愿堅,包括遷至臺灣的王意堅等,是現代山東文學史上必不可少的錄志領軍人物,其現象不能不說與族風家教有關。
本人作為相州王氏的后人,亦受族風家教影響和熏陶。先范若炬,祖訓如令,遂約身以效,志承筆耕,不敢半日偷閑。
萊陽宋氏 宋彥
仁人志士容不下一絲塵埃
宋氏家族明朝末年的興盛,科舉是最為關鍵的因素;而科舉的成功,又以經學與文學的成功為基礎。
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中,我們家族的表現又是一個非常有民族氣節、大義凜然的家族。崇禎十五年,面對異族的侵略,家族先人宋應亨、宋玫、宋瓘等率眾守城而卒,用自己的行動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悲壯的英雄之歌。
這或許就是我們家族的魅力所在,詩人那獨特的傲骨與浪漫思想的交融,使我們家族仁人志士容不下一絲塵埃,即使隱居,甚至敗落也不低頭彎腰的大無畏英雄主義氣概凸顯。
博山趙氏 趙捍東
尊孝道講仁義是共同精神
從我們家族人才輩出來看,趙氏家族存在著共同的家族精神。
我把它歸納為:第一,遵從孝道。這次續譜,我尋訪了一百多個支系,所到之處,無不聽到孝賢精神。這是我們的立身之本。
第二,講求仁義。大家普遍認為,我們族人在做事與為人方面,非常注重言行,言必信,行必果,寧可自己吃虧,也不會坑害別人。這是我們的為人做事之道。
第三,崇尚教育。各地族人只要條件允許,都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教育子女要做好人,做善事,努力學習,服務社會。這是我們對未來的希望。
聊城傅氏 傅尚甲
“和、清、勤”就是傅氏家風
自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之后,傅氏家族仕宦輩出、享譽齊魯、名滿東昌,成為魯西一帶聲名顯赫的名門望族。近代,傅氏家族除了博古通今、學貫中外的傅斯年這位著名大學者外,還出現了傅樂成、傅樂煥、傅樂淑三位歷史學家。
如果用幾個字概括傅氏家風的話,那就是“和”、“清”、“勤”。和,即和睦,和諧,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家庭和睦,團結四鄰。清,即清廉,清白,居官清廉,清白做人,注重名節。勤,為官勤政愛民,做人勤奮進取。
德州田氏 田西婁
即使才分有限,也不能不讀書
田氏主要有以下家訓:
讀書明志,以禮自守,崇文尚學,尊法守禮:子孫才分有限,然不可不使讀書。
勤儉樸素:制財用之節,量入以為出;勿奢華,稍存盈余。
孝悌:和睦勤儉者家必隆,垂戾驕奢家必敗;無暇之玉可為國寶,孝悌之子可為家瑞。
慎交友:交游太廣不止無益,往往多生是非;不孝不悌不可與為友。
棲霞牟氏 牟日寶
樂善好施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樂善好施創造良好外部環境。牟氏莊園門前,長年都維持著一支數量龐大的“吃白食”人群,因為莊園一日三餐都會供應飯食。每逢大災,口耳相傳的災民更是蜂擁而至,但牟家對于上門的災民幾乎全面賑濟,對于本地貧戶,也會以工代賑,盡量給他們飯吃。
安丘曹氏 曹生成
家族教育重視個人品德
曹氏家族具有重教尚文的教育傳統,家族教育既以科舉出仕做官為目的,也非常重視家族成員個人品德素質的教育,從而使家族逐漸形成孝悌節義的良好家風。
安丘曹氏家風,從初期的勤儉持家,到“有余力則學文”,在吸取優秀的儒家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等實際情況逐漸形成。這里面更多的是來自家族成員的言傳身教,以家訓族規規范家族成員行為,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最直接有效的家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