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堂吉偉德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沉睡中的唐山遭遇7.8級大地震,僅23秒,工業重鎮夷為廢墟,死傷之重,令人心驚。唐山大地震已經過去40年了,唐山大地震的經歷者、救援者以抗震精神為支撐,堅韌不拔地奮斗著。(7月28日《華商報》) 因地震而出名,唐山要算一個;因災后重建而新生,唐山同樣算一個樣本。這其間,有唐山人的堅韌與不屈,有全國馳援所發揮的巨大體制優勢,也有災后重建所創造的“抗震型城市”的標桿。40年過去,盡管昔日的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已被漂亮的新城所代替,然而災難所帶來的傷害,災難所形成的創傷,至今依然留在人們心間。
自然是可敬的,也是可怕的。天災難以避免,但我們可以更好地預防。我們常說,最好的祭奠就是銘記,最安全的措施就是預防。以感念與銘記的姿態面對40年祭,才能對照現實,找到我們的差距與不足,從而做到知恥而后勇,避免類似大災難再次發生,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應該看到,防范意識不強,防范能力不足,依然是我國目前普遍性的短板。2015年5月,中國扶貧基金會發布的《中國公眾防災意識與減災知識基礎調查報告》顯示,城市和農村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薄弱,只有不到4%的城市居民做了基本防災準備。還曾出現過“上游泄洪,下游玩水”的案例。7月26日,四川都江堰紫坪鋪泄洪,大水奔流而下,然而依然還有人在河道玩水吃燒烤。
地震災難對于做好準備的人來說,只是一次考驗,而毫無防備者卻將付出難以承受的巨大代價。以什么樣的姿態去面對災難,以什么樣的行動去進行回應,是今天這個特殊時期我們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如今面對防災意識淡薄的現實,以什么姿態去整改,去提高,應是記憶深處的那座城,所帶來的最大意義。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