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初的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中華民族瀕臨亡國滅種的境地。
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大批仁人志士走東瀛、闖西洋,找尋救國救民的道路,探索中國革命的方向。這些風華正茂的中國青年以先進的思想、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實踐,開啟了尋求社會變革、民族振興的偉大征程。
周恩來:方寸斗室呈現革命足跡
在巴黎十三區“意大利廣場”旁邊一條名為戈德弗魯瓦的幽靜街道上,有一個不起眼的“海王星旅館”。一面刻有東方男子頭部浮雕的青銅色紀念牌嵌于墻上,下有法文說明:“周恩來,1922年至1924年留法期間曾在此居住”。
這里正是青年周恩來旅法生活并開展革命工作的舊址——戈德弗魯瓦旅館。紀念牌是1979年法國政府所立,這間旅館因此成為受保護的歷史建筑。
旅館因為價格低廉,一度成為周恩來在法國的安身之地。其間,周恩來白天勤工儉學,晚上給天津《益世報》撰寫通訊,并發起創建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前身),開展黨團活動。
周恩來當年居住的房間不足10平方米。這里既是他的住所,又是辦刊物和進行黨團活動的中心。人多了,實在裝不下,就只好到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活動。
聶榮臻曾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每當我到恩來那里,總見他不是在找人談話,就是在伏案奮筆疾書。吃飯常常是幾片面包、一碟蔬菜,有時連蔬菜也沒有,只有面包就著開水吃。”
李大釗:學費簿頁記錄求學生涯
9月9日繳納學費5日元、10月26日繳納4。5日元、11月9日繳納4。5日元……這是日本早稻田大學史料中心保存的一本大學部政治經濟科、大正四年(1915年)度學費領收簿里的內容。雖然字跡已有些模糊,但詳細地記錄了李大釗就讀期間的繳費情況。
一百年前,李大釗胸懷憂國憂民之心,試圖從這里尋得救亡圖存之策。
日本學者森正夫在研究中找到了李大釗在早稻田大學就讀時期的成績單。李大釗曾跟隨浮田和民教授學習國家學原理、跟隨美濃部達吉教授學習帝國憲法。李大釗救國心切,由此可見一斑。
在日留學期間,李大釗發表了一系列政治色彩濃厚的文章,如《國民之臥薪》《厭世心與自覺心》《民彝》《新生命誕孕之努力》等,這些文章都反映出李大釗深切的憂國憂民之心。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國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在留日中國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李大釗積極參加留日學生自發的反抗斗爭,他起草的通電《警告全國父老書》傳遍中國。1916年初夏,李大釗中斷學業歸國。
朱德:紀念牌匾鐫刻“不解之緣”
德國哥廷根城東的普朗克街3號坐落著一幢二層帶閣樓的紅色磚房,正墻上可清晰看到一塊大理石紀念牌匾,上面用德語鐫刻著:“朱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923—1924”。這就是朱德當年留學德國曾居住過的地方。
目前哥廷根檔案館依然保存了很多朱德留學期間的資料和照片,其中最珍貴的要數朱德的戶口登記卡。卡上登記了“姓名朱德”“出生地四川省”“國籍中國”以及居住地等信息,左下角還附上了朱德和妻子的證件照。黑白照片中的朱德身著西裝,系著領帶,濃眉下一雙眼睛炯炯有神。
上世紀20年代初,受到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五四運動的啟發,朱德認識到“老的軍事斗爭的辦法行不通”,必須尋找一條新的救國道路,因而遠赴重洋來到了《共產黨宣言》的誕生地——德國。
1921年朱德經上海來到歐洲,并于1922年在柏林結識周恩來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3年至1924年期間,朱德來到哥廷根大學學習社會科學專業。
在房東女兒瑪格麗特的記憶中,這位“很謙虛,瘦長”的學生曾多次邀請他們品嘗自備的中式飯菜。住在普朗克街期間,朱德也經常與瑪格麗特的多年駐外的外交官父親探討軍事話題。
哥廷根大學漢學系教授艾哈德·羅斯納說,當時分布在歐洲各地的中國留學生不僅僅是“關切祖國未來的政治團體”,同時也是“中國和歐洲之間真正對話的載體”。
鄧小平:入學履歷見證熱血青春
從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向西南步行10多分鐘,就是當年中山大學的舊址——沃爾洪卡街16號。這里曾經是莫斯科最古老的一所中學——莫斯科省立第一文科中學的所在地,后來成為中山大學的校園。如今,這棟大樓已摘掉16號的門牌,為一間公司所有。
1926年初,鄧小平與十幾名伙伴來到莫斯科。在風景秀美的中山大學,以伊萬·謝爾蓋耶維奇·多佐羅夫為俄文名的鄧小平開始學習俄語、馬克思主義史學、東西方革命運動史、軍事事務等學科,學期設置為2年,每周上6天課,每天8個小時。
鄧小平在入學履歷中寫道:“我過去在西歐工作時,每每感覺到能力的不足。因此我便早有來俄學習的決心。”“能留俄一天,我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務必使自己對共產主義有一個相當的認識。”“我來莫斯科的時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堅決地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從此以后,我愿意絕對地受黨訓練,聽黨指揮,始終為無產階級而奮斗。”
在蘇聯的學習經歷讓鄧小平對共產黨發展模式有了更多角度、更廣范圍、更深層次的認識。
20世紀初,中國留學海外的先進分子宛如散布在亞歐地區的一盞盞紅色星火,他們縱情燃燒自己,將高尚的追求、澎湃的激情,轉化成愛國救國的無畏行動。其堅定的信念、遠大的抱負,造就了一代苦干實干的共產主義先驅,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新中國的建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 執筆記者:王玉,參與記者:鄭斌、彭夢瑤、劉秀玲、沈紅輝、馮玉婧、溫馨)
[編輯: 焦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