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昌文的黨費,我給送來了……”6月18日,嶗山區交通運輸局內,一位中年女性用顫抖的雙手把167元黨費遞給了局長李巧鳳。捧著這筆黨費,李巧鳳的淚水奪眶而出。
繳納這筆黨費是一名共產黨員對愛人最后的囑托。劉昌文,嶗山區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在嶗山路、魚水路等重點工程建設中忘我投入,因患食道癌不幸于今年5月9日倒在了筑路一線。
三年零十個月里,他干了五年半的活
嶗山路一期、魚水路、嶗山路二期,這三條交通要道,鐫刻著劉昌文在此奮斗過的1386個日夜。
2012年6月起,作為嶗山區交通運輸局派駐工程現場的管理人員,劉昌文負責有關路段和橋梁的工程管理。
嶗山路改造工程是市區兩級的重點項目,道路施工條件的復雜程度、工程的技術難度、工期的壓力,在青島市政道路建設史上前所未有。劉昌文深知肩上的重任。從踏上崗位的第一天起,他就釋放出自己全部的能量。
為方便工作,上級為他配了車,但他很少用。迅速進入角色的劉昌文,找準了高效施工管理的“門道”——現場巡查。“走一圈,什么問題就都了然于心!”劉昌文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步行者”,每天三趟巡查工地。早上6點,他用兩個小時走一遍工地全程,8點開會布置一天工作,9點又沿路走一遍,監督施工隊伍的進度和質量,午飯或晚飯后,再走一遍,跟沿途百姓溝通,聽取訴求。
于是,施工路段總能看到這樣的身影:一個穿著汗衫短褲、背著腰包的人在路上巡視,說著地道的嶗山方言,跟當地居民和施工隊伍溝通,皮膚曬得黝黑,身上布滿泥塵,但臉上總掛著笑容。
“昌文,你這哪像個交通局的干部,倒像個魚販子!” 沿路的村民如此調侃他。頭頂烈日寒星,腳踩砂石瀝青,嶗山路施工工地上遍布他的足跡。有人粗略計算,劉昌文每天走的路程至少有10公里。
比他人更多的付出、更艱苦細致的現場工作,劉昌文把自己磨練成工地上“最細心的管理人”。
嶗山路一期工程三標段某酒店2013年5月初同意拆遷時,距主線半幅通車的期限已不足40天,劉昌文面臨著一系列棘手難題:酒店拆除、山體爆破清運、管線施工……每天天不亮,他就來到工地,加快項目進度,查看哪一處能夠提前作業。
在山體爆破中,周邊有居民小區,為減小振動和聲響給居民帶來的不利影響,劉昌文跟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戶敲門拜訪,告知爆破時間和注意事項。為了將影響降低到最小,山體爆破的外運被安排在每天上午5點開始、10點結束。為此,劉昌文凌晨4點就要起床。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他一番統籌調度,施工隊加緊趕工,終于順利完成爆破外運、管線遷建、路基路面施工等工程,為嶗山路一期半幅通車打下堅實基礎。
劉昌文,一個普通的筑路者,為什么這么多人記住他,感念他?因為他勇挑重擔,不找借口。
解讀他1386個日夜的筑路履歷,幾個字可以約略概括——忠誠、擔當,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這是他無時無刻不在踐行著的一切。
修建魚水路,僅半年工期,還要跨冬季施工,可以說,這簡直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此時,嶗山路一期剛結束施工,領導對劉昌文委以重任時,他已兩年沒有休過假,沒休過一個完整的周末。可是他只是堅定地說了三個字:“好,我去!”
從這天起,他就完全成了一個“與時間賽跑”的人。為了能實現“每日時間利用最大化”,劉昌文每天天不亮就從家來到工地,沿著四公里長的工地一路巡查,計算當日施工進度,進行各區段的施工調度,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滿滿當當。正月十五,他在工地加班協調移除自來水管道;臘月二十七,他在天寒地凍的戶外指揮現場施工……三年十個月的時間里,劉昌文干了五年半的活,有考核記錄的加班累計3165.3個小時。
四載揮汗,劉昌文和同事一起留下了閃光篇章:嶗山路一期提前8個月通車、提前2個月竣工;魚水路提前100天竣工……劉昌文所在的集體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工人先鋒號”。
抓鐵有痕是他不變的“標簽”
“這路上,哪里有個坑,哪里有個釘子,我都知道。”這是劉昌文生前經常說的一句話。
這并不是在吹牛!
劉昌文一向是一個寬厚隨和的人,但作為政府投資項目的現場把關者,他卻是一個出了名的“犟脾氣”,抓好每一項工程、每一個細節的施工質量,絕不允許半點含糊。
有人說他“軸”,有人說他“高調做事”,他都一笑置之,工作上喜歡較真兒就是他不變的“標簽”。
“這段路基壓了幾層土?”“密實度不達標,不能過關!”沙子口大街路基施工中,面對劉昌文連珠炮般嚴正的發問,施工方面面相覷。道路建設中,路基壓實一向是個敏感話題,密實度是保障道路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但這項工程是“隱蔽工程”,往往不被關注,也容易被“鉆空子”。由于沙子口地段的路基地質為沙地,較松軟,壓實難度大、成本高,大多數施工單位認為“差不多就行了”。“差一點都不行!”劉昌文斬釘截鐵地予以回應。他要求施工單位必須返工碾壓,一遍不行,再來一遍,第三次驗收合格后才過了關。
在上述幾條公路的施工中,領教了劉昌文的“較真”、吃過他“苦頭”的人太多了,從監理、施工到供料環節,不一而足。“但沒有這種精神,在這樣地質條件復雜的情況下,打造平順暢通、質量過硬的嶗山路是難以想象的。”嶗山區交通運輸局工程技術人員說。
勤于履責,敢于負責,就是劉昌文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的價值底色。
工作之初,他“得罪”了一些人,但隨著時間推移,更多的人認可了他,不少人還成了他的朋友。在劉昌文的追悼會上,前來為他送行的人群中,當年他“得罪”過的監理、施工、供料單位,來了一撥又一撥……
“當了二十年的項目經理,劉昌文是我見過的最負責、最勤懇的工程管理者。”山東天誠公路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念生的評價,道出了人們的共同心聲。
緊要關頭他一定不會“缺席
“平常加班加點,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搶工期的會戰、防汛這些關鍵時刻,你更會看到一個本色的老劉”……追憶劉昌文,好友李培杰腦海中像放電影一樣,回憶著公路建設系列會戰的一幕幕:緊要關頭,他一定不會“缺席”,而且,一定是在最前線的那一個。
2013年5月26日,距嶗山路一期工程通車僅有23天,一場百年不遇的暴雨不期而至,嶗山路建設工程指揮部緊急部署防汛,暴雨下了一天,降雨量252.4毫米,時逢天文大潮,水位急劇攀升,一旦漫過河堤,造成的損失將無法估量。
劉昌文全天候在崗,已處于“滿血”狀態——他組織施工隊伍,隨時準備決堤泄洪,每隔10分鐘聯系一次沙子口橋附近的社區、部隊和企業,提醒隨時做好防護,又在沙子口橋附近搭起了班房,用于施工隊伍防汛安置。不僅如此,他把自己的“崗”又向前挪了一步——讓工人住到指揮部,自己住進臨時班房。
“不是有誰逼他啊,實在是他自己不放心!”同事們回憶,他不放心剛剛澆筑不久的橋梁樁基。
暴雨傾盆,狂風不止,臨時班房里,集結待命的工人們會輪著閉會兒眼,但記掛著那一處處橋梁樁基,劉昌文根本躺不下,更睡不著。凌晨,他一頭扎進雨夜,往橋邊趕,頂風前行猶如身系磐石,一步一挪地艱難向前,暴雨打得他眼皮都睜不開,但他硬撐著,趴在每一處橋梁樁基旁,細細查看沒有損壞,在工地上一趟又一趟地巡查,直到風雨漸弱,他才回到班房。
從2012年6月到2016年5月,回首這1368個日夜的拼搏奮斗,劉昌文沒有留下片言只語或文字,但他用樸實的行動,作出了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擔當和奉獻。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