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萬小時現場調度零差錯、5110天運行指揮零事故,14年來,總計100余萬架次航班經他和他的指揮團隊的手安全飛抵青島機場;2005年及2006年連續兩年獲評青島機場先進個人、2008年在奧運保障中因表現突出獲評青島機場奧運保障先進個人、2011年榮獲青島機場先進黨員及山東省春運先進個人稱號……
現任青島機場運行指揮中心品質管理室副經理的潘超,他的工作軌跡就像一個大數據庫,每項工作都可以從量化數字中找到痕跡,而這一個個毫無表情的嚴謹數字背后,無一不生動地展示著潘超對工作的刻苦努力。
刻苦:
14年用完70本工作筆記 2003年,潘超進入青島機場工作,剛開始一直任職于運行指揮中心,他憑借著刻苦的鉆研和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在崗位上迅速成長起來,短短6年就成為主指揮員兼帶班班長,2009年光榮成為中共黨員。2015年4月,運行指揮中心品質管理室成立,潘超憑借優秀的成績再次晉升為品質管理室副經理。
可以說,機場的運行指揮中心就是機場的“大腦”,擔任著所有航班的起降指揮工作,各個地面保障單位都要在指揮員的統一指揮下才能如行云流水般高效而又精準地進行作業保障。這個崗位就是機場這個大“機器”上最核心的那個部件,責任重、壓力大,指揮員每天要面對的工作量及安全壓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而潘超一干就是14年。
“零差錯”意味著事無巨細地認真對待工作中的每一項任務。潘超上崗時隨身攜帶的工作記錄本是機場統一配發的,16開、60頁一本,基本兩三個月就要更換一本,14年來竟用掉了70本之多,而在其他部門,這樣一本工作日志基本夠用半年。細翻他的工作記錄,記者發現所有的大小事項,無一不有數據,有記錄、有時間節點、有處置經過,這一本本被字跡填滿的工作記錄本清晰地展示了潘超的成功秘訣。
應急:
緊急備降救回乘客 突發事件的處理最能體現一個指揮員的水平,而潘超就用自己的嚴謹和嫻熟的業務能力贏得了所有人的信賴。2012年12月17日20時,降雪導致了機場跑道情況低于起降標準。“如果機場關閉,將造成多架次的航班無法落地,以及航空公司的經濟損失。”時任帶班班長的潘超這樣分析了當時的情況,他在看到所有的氣象數據后,做出了通過航班間隙進行跑道吹雪的精準判斷,確保了當夜全部航班正常降落,沒有任何航班備降其他機場。
“我記得2015年2月5日、6日,時值春運,青島機場受大霧影響,早出港航班全部延誤滯留,現場混亂、旅客情緒一觸即發。為了能讓大家都及時趕回家過年,我們全體指揮員全力以赴,使得機場當天航班保障工作有序進行,未發生因航班延誤造成的不良影響,現在想想都捏了一把汗。”潘超回憶說。
從業14年,說起一些突發事件,潘超都記憶猶新,這些工作瞬間都極大地考驗了他的工作能力。“去年5月23日20時15分,恰逢青島機場航班保障高峰時段,當時正在值班的我接到站調通知:CZ6762由沈陽飛往寧波的航班上一名旅客突發心臟病,需要緊急備降。”潘超聽到這一消息,沉著應對,根據機場當天起降方向,建議將該航班安排在最靠近飛機滑進的機位,縮短了飛機滑行時間。該航班落地后,僅僅用了3分鐘就滑到停機位,為病人爭取到了寶貴的搶救時間。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這句話是對機場保障工作的真實寫照。幾分鐘的差池、小數點的微弱變化在外行人看來也許微不足道,但在民航系統中的從業人看來,幾分鐘甚至幾秒鐘的偏差都將是一次保障失誤。
潘超說,他從入職那天開始,心里就架起了一桿秤,對航班起降時間,對崗位流程操作的精準執行,都是他的信條,多年來始終如一日。
傳幫帶:
培養新一代不遺余力 在成為青島機場品質管理室副經理之后,潘超擔起了培養新一代指揮員的重任。他帶領著一批新的指揮員,從理論知識到日常工作,大到突發情況的處置,小到每一個電話的接聽、每一次與機組的通話,他都會親自指導,新指揮員的每一個動作他都能展開講解,延伸出去。他成為一代新人眼里的標桿和榜樣,他的思想也在影響著周圍的新老同事。
換了崗位的他并沒有停止前行的腳步,在品質管理崗位上,他依然在不斷探索,努力實踐。潘超發現外場財務簽單還是古老的紙質模式,要耗費工作人員大量精力進行數據的填寫和核對,于是他聯系技術部門,計劃從新的AOC指揮系統入手,實現簽單作業流程電子化。有了思路后他大膽實踐,通過多次測試終于完成改造,困擾科室多年的問題終于得到解決,品質室的員工都對他們這個新經理豎起了大拇指。
在與同事相處時,他總是以“與人為善”的心態對待每一個人,在參加組織活動時,他始終積極主動、不計得失。“我就是一個在不斷前進的人,黨旗上鮮艷的紅色照亮著我的旅途,這樣我就不會迷失。”潘超覺得自己要走的路還很長,工作中有無數的挑戰和機遇在等待著他,工匠精神之于他就是常懷謙卑之心,努力刻苦,把每一步都踏實走好。 記者 景虹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