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海建
截至5月12日,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中,至少有73所高校公布了其2016年度預算,今年73所高校的預算支出總額達到2957.18億元。預算支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北京大學,年度預算數均超百億元。(5月13日《新京報》) 有財務透明,才有權力干凈。從今年的預算情況來看,盡管數字了然、項目清晰,但依然分類簡單、指向不明。媒體能看圖說話的,大概也就只是“清華、北大收入支出均最高”、“首尾相差179億元”等花邊結論。可問題是,僅僅在絕對數字上繡花,而無法窺見內里的花錢門道——如此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預算公開,監督意義何在呢?
僅就眼下的70多份年度預算來看,起碼有三個層面有待細化并釋疑:一則,既然是高校預算,公眾最關心的自然是教師工資、教學設備、學生補助等都花了多少錢。所謂預算公開,能否將這些核心項目公開在明處?二則,高校行政化是個不爭的頑疾,而社會對“三公”支出反響最為強烈,那么,高校預算能否在這些熱點上不避嫌地及時回應民意?三則,很多高校“其他收入”金額較大,比如北京大學的其他收入為42.57億元,占總收入的35.82%;中國政法大學的其他收入為9000萬元,占9.21%。“其他”太多,透明性就成謎。當然,最關鍵的還有,這些安排到底合理不合理、有沒有靠譜的審計等專業監督兜底,似乎也需要穩妥說明。
以財政撥付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有責任讓預算清單從“糊涂賬”成為“明白賬”。現代大學制度,當然包括透明公開的財務運行體系;預算作為其間重要的環節,恐怕更要在數字、條目等層面做足功夫。但愿來年的“部屬高校曬預算”,能超越緋聞與花邊,成為真正的公共議題。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