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爾瑪陽光新路店的結賬臺前,顧客寥寥無幾。齊魯壹點記者 左慶 攝
不僅洋超市面臨考驗,國內超市巨頭也在轉型,去年已關了727家各類門店的華潤萬家計劃今年再關閉68家門店,同時將發展重心轉向便利店和社區商業。實際上,消費者正在拋棄傳統的大型超市。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年輕人一年也光顧不了一次大型超市,大超市的客戶群正在被崛起的社區超市、電商和垂直領域超市蠶食。
要關門的沃爾瑪陽光新路店里,很多貨架都空了。齊魯壹點記者 左慶 攝
便利店開到門口
大超市不用去了 沃爾瑪雖然在濟關閉了一家門店,但大型超市佳世客和麥德龍卻要來了,這無疑會進一步加劇大超市在濟南市場的廝殺。不過,麥德龍是以倉儲式批發為主,只接待大宗采購和會員客戶,與傳統的大潤發、華聯等形成了差別競爭。佳世客在青島的業績一直不錯,其生鮮非常強,而且這次選擇與本土巨頭魯能合作,顯然是有備而來。
雖然有的大超市還在濟南加緊布局,但許多家庭主婦正離他們越來越遠。在濟南名士豪庭小區,華聯生鮮社區超市成為許多居民的購物首選,居民楊女士說,“價錢和大超市基本持平,品種也豐富,買日常用品完全沒有必要再去大超市了。”
從2014年開始,華聯超市所屬的濟南華聯以華聯鮮超便利店的形式開進了各個小區,已發展到了25家,明年有望收支平衡。這些便利店及時適應了人們消費習慣的更替,很多年輕人不喜歡跑很遠到大超市買東西,拐角處的便利店幫他們解決了大問題;他們不喜歡做飯,便利店則有方便食品提供。
除此之外,垂直領域超市也大行其道。市民韓女士說,現在買化妝品可以去屈臣氏,買母嬰商品可以去母嬰連鎖店,買零食可以去跨境保稅店。尤其近兩年,專業超市在濟南如雨后春筍。比如韓樹韓國超市,經營韓國進口產品,以小食品、飲料為主,同樣有韓國進口日用百貨。此類超市的出現,讓市民購物選擇更具多樣化,不再需要到大賣場里買買買。
相比之下,傳統大賣場的痛點在于,經營的產品沒有任何差異化,講究一站式購物,商品雖一應俱全,但同時也意味著不可能在某一方面十分專業。行業的細分,實際上也要求傳統賣場的轉型,需要有差異化的產品、清晰的經營目標、明確的客戶群體。
大商超利潤下滑
新一波關店潮來臨 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正放棄大型超市購物。家住閔子騫路的“80后”濟南單身白領張楠,已經兩個月沒去附近的洪樓大潤發了,她說,“菜市場的蔬菜比大超市更新鮮,還有一家統一銀座便利店購買日用品足夠,其他的購物電商就解決了。”
2015年,麥肯錫調研顯示,中國互聯網消費人群中僅16%在實體店購物。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去超市次數越來越少,實體超市線下客戶流失嚴重。以大潤發為例,在最高峰時期,濟南洪樓大潤發曾創下單店單日3.3萬人的客流紀錄,而目前的客流量不足當時的一半。
這些傳統超市搭建的電商平臺也沒有贏得網購者的青睞。截止到4月29日,實名認證為“沃爾瑪(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新浪微博粉絲有441349人,4月28日其微博上一條參與活動可獲得《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40套情侶電影票的消息,僅有154人轉發、3人評論、6人點贊。其他傳統超市的微博同樣是這種窘況。
超市行業的寒冬遠沒有到盡頭。從幾家大型超市等陸續交出的2015年成績單來看,超市業態哀鴻遍野,業績普遍承壓,不少巨頭繼續關店自救。雖然大潤發在濟南很紅火,但擁有大潤發和歐尚超市的高鑫零售去年實現營業額964.14億元,同比僅微升5%,凈利潤則下跌15.7%至24.43億元。擁有銀座超市的銀座股份,今年一季度凈利潤為0.5億元,同比竟下降54.48%。
傳統商超新一波關店潮來了,在零售業的另一條線上,電商卻在排隊等IPO。有數據統計,天貓平臺上有逾50家企業在內部啟動IPO計劃,其中,3月下旬,就有10家電商企業聯名建議阿里巴巴成立“協助商家上市辦公室”,為自己上市鋪路。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認為,大型超市關店與電商有一定的關系,但電商還不是主因,更多的是因為消費者需求發生了變化。“大超市剛興起時,中國老百姓有了不同的購物體驗,那里能買到質高價低的商品,而且環境好、品類全,有的還能吃飯。可是,中國的商品經濟發展到現在,消費者的需求和口味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再去超市看,賣的依然是幾年前的那些產品,商業形態一直沒有大的改變。”
對供貨商苛刻
只進高利潤廉價商品 傳統商超的衰落,在孟興華這樣的供貨商看來,有一定的必然性,“他們只研究利潤,不去研究產品。”
做了20年出口鱈魚生意的孟興華苦惱的是,他的產品竟然送不進國內超市。孟興華是青島愛源食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20多年來,這家企業一直為歐美消費者生產鱈魚產品。從去年開始,他一心想把自己的產品推到國內超市。由于鱈魚的中高端定位,他把目光瞄向了經營進口食品的中高端超市身上,先后在青島找了OLE、永茂、麥凱樂等多家超市洽談,但談判很不順利。
“傳統大型超市經營思想非常僵化,他們不去研究消費者的訴求,不去發現市場上的消費熱點,依然固守著哪個產品利潤更大回扣更多的經營觀念。”孟興華說,自己的產品在國內市場上屬于新品,大多數超市認為新品風險高,所以不感興趣,有的超市還給他開出了極為苛刻的條件,“要求我的產品得達到規定的銷量,否則就要自己回購。”
進不了傳統商超,孟興華索性自己開超市,如今他在青島開了五家店,年銷售額達兩千萬元,還打算將終端零售渠道擴展到50家,“所以說不是商品不行,是超市的吸引力在下降。”
另一個典型的案例是這些大型超市竟難覓章丘大蔥。章丘市永盛蔬菜專業合作社是最大的章丘大蔥經營主體,合作社負責人張華告訴齊魯晚報記者,他做大蔥生意很多年,章丘大蔥一直沒能進入濟南傳統的大型超市,“大超市賣普通大蔥價格低、利潤高,章丘大蔥本身批發價就高,再進超市,價高了老百姓不買,價低了超市嫌利潤薄,所以超市根本不考慮俺。”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對齊魯晚報記者表示,此前,傳統商場在終端零售市場擁有絕對話語權,他們習慣了這種凌駕于供貨商的姿態,所以更愿意銷售那些價格低廉、銷量大、利潤高的產品。
朱丹蓬說,大型超市要突破目前的困境,關店止損、轉型并購、加速觸網、跨界合作是自救的主要出路。要么轉為大型商業綜合體,要么成為24小時便利店,BC類的門店(指營業面積通常在300-1000平米的中型超市)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因為它越來越難以滿足消費者吃喝購娛的消費需求,也不能滿足現代人追求便利化的生活方式。”(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任磊磊 張玉巖)